浮動核電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上世紀50年代,船舶核動力以及一些實驗性反應堆發電的成功似乎預示了核能的無限前景,人類進入了一段“原子瘋狂時代”,各種奇思怪想層出不窮。例如,除大型發電廠外,核能飛機、火箭和汽車,供家庭住宅使用的小型核能裝置,甚至為個人保暖和制冷的便攜式微型核能裝置等都曾被設想過,為一些輸電困難的邊遠地區供電的小型核電裝置自然也在設想的范圍內。這些小型核電裝置可以放在各種平臺上,如火車、汽車,包括船舶。
這些設想由于技術、經濟和政治等原因,大部分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后被放棄,進入實質階段的有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開發的SL2小型核電裝置,其目的是為在類似阿拉斯加這樣地區的一些軍事基地供電,但由于設計有問題,裝置發生了導致堆芯熔化的嚴重事故,隨后被放棄。
1963年,美國馬丁·馬麗艾塔公司為美國軍方設計了MH-1A核電裝置,為缺電的巴拿馬運河區供電,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自由號”輪船上。MH-1A從1968年工作到1975年,后來由于運行費用過高及軍隊反應堆計劃的終止而退役。
1972年,由于地方的反對,美國佛羅里達州難于選到核電廠廠址,因而美國西屋公司設想了一種放置在大型駁船上,可由拖船拖曳的“離岸”核電廠方案。但由于政府批準的延遲、投資減少和公眾的反對,這個方案沒有得到實施。
2010年,為了為俄羅斯遠東或北極地帶一些偏遠的城市、石油和天然氣田供電,俄羅斯原子能公司提出了放置兩個可提供38.5MW(兆瓦)電的“羅曼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方案,并開始了建造工作。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數家研究機構提出一種設想,即將小型模塊化核電站放置在類似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鉆探的平臺上,系泊在離岸幾英里有足夠水深的地方,通過水下電纜向陸地供電。由于系泊在海面上,因此可以避免地震和海嘯的影響。這樣的裝置擁有海洋這個近乎無限的最終熱阱,同時設計上將安全殼置于水面之下,采用非能動冷卻措施,可實際地消除反應堆堆芯熔化的事故。
近年來,隨著我國海洋戰略的實施,海洋資源,如海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等活動越來越多。同時為維持我國的主權和海洋權益,一些島嶼的開發也在考慮或實施,這些活動都需要可靠、經濟的能源供給才能得到保證。我國有關部門對海上浮動核電站的設想非常重視,一些設計研究單位也開始了技術開發工作。
然而,我國與俄羅斯在浮動核電站的用途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俄羅斯主要考慮為陸上供電,其浮動核電站將系泊在岸邊預先修設的防護堤內。而我國主要考慮中遠海的供電,浮動核電站可能系泊在較深的海洋中。在浮動平臺的設計要求上,我國可能會與俄羅斯存在較大差別。
浮動核電站面臨的問題
由于船舶核動力技術已經過多年發展,對于擁有核動力潛艇或核動力艦船的國家來說,在發展浮動核電站方面不存在大的技術障礙,但浮動核電站能否得到實際應用和推廣還需解決下述問題:
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浮動核電站必須與其他發電形式進行競爭, 能夠以更經濟的方式為用戶提供電力,才能被用戶所接受。
按照目前的評估,在大多數情況下,浮動核電站不具備經濟可競爭性。除了在輸電困難或者石油天然氣等運輸成本過高的邊遠地區,大多數地方尚不能接受浮動核電站的發電成本。
如何保證核安全?
為了保證核電廠的安全,多年來針對陸上核電廠發展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法規和標準,包括對核電廠自身故障所采取的安全要求和相應措施,核電廠選址和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風暴、最大降雨等。
對浮動核電站,如前所述,可能在安全上具有某些優勢,但對于設計上如何考慮風浪、海嘯等海洋自然災害,目前尚缺乏適用的法規和標準要求。
如何進行監管?
為了保證核電廠的安全,目前各國通常都設置獨立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對核電廠的建設、調試和運行實施全面的監管。
浮動核電站可能系泊在遠離大陸的專屬經濟區甚至公海上,從建造地到使用地,或者從一個使用地到另一個使用地,或者回到岸邊實施更換核換料,還需要轉移浮渡過程,甚至經過別國的領海或專屬經濟區。因此,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適用的法規和標準是什么?是否需要適當的國際公約等問題還有待解決。
如何對付恐怖主義威脅?
設置在中遠海的浮動核電站很可能成為恐怖主義威脅的目標,因而誰來對其實施保衛、實施什么樣的保衛等問題也需要進行認真深入的研究。
核課堂
什么是浮動核電站?
浮動核電站是指利用浮動平臺建造的可移動的核電站。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由俄羅斯建造,名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主要用于給俄羅斯北部偏遠地區供電。
這座海上浮動式核電站由兩座小型反應堆組成,發電量達70兆瓦,可以保證百萬人口城市的供電需求。服役40年后,核反應堆將進行置換。
浮動核電站可用在沒有電網、人煙罕至,靠近海的地方,包括在南極和北極地區的石油開發中。同時也能在不需要建造大型電網系統的邊遠地區提供電力,以及用在能源密集型的海水淡化領域。(湯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