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三代核電國內發展機遇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面向低碳清潔發展的能源轉型已成為很多國家的能源政策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思想,綜合了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和國際合作五個方面,其中能源供給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轉變成清潔低碳、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天然氣與核電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1)擴大核能利用是我國能源革命的必然選擇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提出,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要達到15%,清潔能源將成為能源增量主體;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新增能源主要依靠清潔能源;2050年,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穩定,非化石能源占比將超過一半,清潔能源得到進一步發展。
受資源、地域及送出等條件限制,2014年以來,水電、集中式風電裝機的增速呈持續下降趨勢,其中水電裝機增速年均下降2個百分點,風電裝機增速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紤]到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制約,以及季節性和間歇性發電的特點,為保障能源供給,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需要進一步提高核電的比重。
(2)能源需求導致我國核電長遠發展裝機容量空間較大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及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安全為本、節約優先、綠色低碳、主動創新的能源轉型戰略取向。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我國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逐步實現,預計到2030年前后,我國GDP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進入世界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據有關方面預測,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達到60億噸標準煤,電力裝機規模接近30億千瓦,人均電力裝機水平達到2千瓦。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及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要求,屆時我國非化石能源將提供三分之一左右的電力供應。
考慮到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可行發展空間后,核電作為低碳、安全、穩定、經濟的非化石能源,可以作為電網發電基荷承擔電力負荷增長和替代部分煤電的任務,屆時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3至1.5億千瓦。
(3)三代核電將在“十三五”后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
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建成三門、海陽兩個AP1000自主化依托項目,建設福清、防城港兩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還要建設石島灣CAP1400示范工程等一批沿海核電工程。
2017年6月,三門核電站1號機組完成熱試,標志機組即將進入帶核調試階段,為后續并網發電奠定了基礎。華龍一號兩個示范工程和巴基斯坦卡拉奇項目進展順利,各項工作按進度計劃有序推進。CAP1400示范工程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具備了正式開工的條件。預計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接近5800萬千瓦,其中三代核電裝機500萬千瓦,占10%左右。
2018年以后,我國三代核電具備批量建設的條件,可以簡化優化核準流程,加快項目批量開工,讓三代核電成為2030年前后我國核電投產和在建的主流,成為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0%”目標的重要貢獻者。預計2030年核電發電量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左右,占非化石能源的三分之一以上。按照上述分析,今后一個時期每年將開工6至8臺三代核電機組的建設。
1.1.2三代核電國外發展機遇
(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核電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發展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沿線60多個國家,總人口約44億,約占世界的63%;GDP共計約21萬億美元,約占世界的29%,人均GDP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8%。預計2030年前后,全球新建核電機組可能達到200臺以上,其中 “一帶一路”沿線28個國家規劃新建核電機組126臺,裝機總規模約150GWe(1億5千萬千瓦),這對我國三代核電“走出去”是巨大的利好。
三代核電“走出去”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的改善,同時也有利于發揮我國產能的優勢及潛力,拉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核電“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我國與有關國家開展雙邊政治、經濟交往的重要議題。國家領導人在多種場合親自推介中國核電品牌,大力推動國際核電項目合作。政府有關部門對“走出去”提供政策保障,支持國內企業以工程建設、設備制造、技術服務等多元化方式參與國際核電項目競爭。
目前,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已實現出口且具有競爭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的核能發展中充滿機會。隨著示范工程的開工,我國自主開發的CAP1400也具備“走出去”的潛力。
(2)中國核電的海外競爭比較優勢
當前,世界核電市場競爭激烈,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核電大國和傳統的核蒸汽系統供應商(NSSS)都在為分到市場份額而竭盡全力。
我國三代核電技術雖然開發和成型的時間較晚,但是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國核電產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我國是全球繼美、俄、法之后少數幾個擁有核電全產業鏈的國家,不僅可以提供核電設計、工程建設、設備制造、運行維護服務,而且可以提供核燃料供應和乏燃料后處理服務,具有提供“一站式”核電解決方案的能力;二是通過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掌握了核電技術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材料研制的核心技術,華龍一號、CAP1400等三代技術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三是擁有全球產能最大、成本競爭優勢突出的核電裝備制造和核電工程建設施工能力,能夠支撐國內外10臺以上機組的同時建造;四是擁有核電發展的良好實踐,核電建造和運行業績國際領先,核電安全國際口碑良好;五是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了核電學科和專業建設,通過30多年的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與后備力量,為國內核電發展和“走出去”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六是核電作為一張“國家名片”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核電“走出去”得到國家高層及外交、產業、金融等政策支持。
目前華龍一號海外項目已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開工建設(K2/K3項目),中核集團還與阿根廷簽署了重水堆商務合同,簽訂了出口華龍一號的合作框架。中廣核投資參股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并獲得在英國后續的布拉德維爾B項目上采用華龍一號的承諾;還與羅馬尼亞簽署了《切爾納沃德核電3、4號機組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及退役諒解備忘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美國西屋公司和土耳其國有發電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在土耳其開發建設2臺AP1000、2臺CAP1400機組的排他性協商,國家核電還與南非簽定了CAP1400項目管理合作協議。
1.2.1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
我國能源和電力供需形勢發生明顯變化,全國電力供應總體寬裕;國內首批在建三代核電站即將投入運行,但尚未取得運行業績;福島核事故對核電的公眾接受性帶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自2016年以來未核準新的核電機組開工建設,完成國家“十三五”電力規劃確定的裝機容量目標(裝機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存在較大的困難。
1.2.2三代核電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形勢
美、俄、法等世界核工業強國,始終把保持核電技術領先地位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美國西屋公司、法國阿?,m公司盡管面臨經營財務困境,但沒有放棄對國外核電市場的開拓;俄羅斯將VVER系列三代核電站出口視為俄羅斯外交和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韓國和日本核電公司也從未缺席過國際核電市場的競爭。隨著AP1000、EPR等三代首堆投入運行,國際核電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國是國際核電市場的后來者,進口國對我國核電技術有一個認識和接受過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招標時,對中國核電技術特別提出了需要得到美國、歐洲認證的要求。經驗表明,核電市場競爭從來不是核電企業間的單打獨斗,而是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是政治、經濟、外交、技術等全方位競爭的結果。而我國國內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的順利建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工程驗證和示范作用。
1.2.3核電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造企業和首批依托項目的經營狀況堪憂
福島核事故以來,我國新開工核電項目出現較大起伏,特別是近兩年無新項目核準,導致核電裝備制造企業、核電工程公司、施工安裝單位普遍出現產能閑置,核電業務板塊經營困難的狀況。其中,國內兩大重機企業和三大發電設備制造集團由于開工項目少,一半以上產能處于閑置狀態;沒有資金實力進一步開展自主研發和再創新;人才隊伍不穩定,對我國三代核電的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核電業主方面,國內目前在建的三代核電首批項目(AP1000、EPR、華龍一號)都承擔了技術驗證和工程示范的任務,其工程造價中包含了大量的研發投入,有的項目還承擔了技術引進費用,需要后續項目分攤相關研發投入。
綜上所述,盡快核準三代核電的開工建設非常迫切,對于促進我國核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2.4核電公眾宣傳與溝通工作薄弱
我國對核電的公眾宣傳和科普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覆蓋程度較低。福島事故后,由于媒體對核電的正面輿論宣傳和引導不足,少數人及部分機構過度渲染核污染和核威脅,使民眾對核電發展產生疑慮。同時,思想學術界、政策研究界對核電發展的戰略價值與核安全的認知參差不齊,對我國核電發展存在爭議,特別是一些非科學、非理性、存在明顯價值立場偏頗和代言某些利益傾向的反對核電激烈言論,在各種場合上頻頻出現,試圖干預國家對三代核電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把握,不僅對社會公眾的核電認知度和接受度產生了非常惡劣影響,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核能產業規劃布局和核電健康可持續發展。面對變化的公眾輿論環境,在努力提高安全水平、推進科技持續創新的基礎上,政府、行業和社會都需要深入研究公眾對風險的認知規律,加強涉核正面宣傳和核電企業形象建設,主流媒體應加強涉核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核電的科學、理性認知態度和接受度,核電項目應進一步加強向公眾開放并建立公眾的參與機制。
2.1 三代核電與國家能源安全
根據《BP世界能源年鑒2017》的資料,2016年核能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10.6%,仍然是世界主力電源之一。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的核能發電量占比分別為72.3%、20.4%、19.7%和17.1%,而中國僅為3.6%。而從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看,煤炭占比62%,石油占比19%,水電占比9%,天然氣占比6%,可再生能源占比2.8%,核電占比僅為1.6%。中國核能發電量和一次能源占比均顯著低于世界大國水平。
根據EIA的預測,2016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65.4%;預計2020年將超過70%,天然氣進口依存度40%以上。過分依賴進口的能源結構,特別是供給無法保障的進口,影響著國家能源供給安全。因此發展三代核電,減少國家能源對于油氣進口的過分依賴,通過能源多樣化增強能源供給安全,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由于核燃料能量密度高且存儲容易,一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每年只需消耗30噸低濃鈾原料,而同級別的火電站需要300萬噸原煤。根據核電站燃料運輸儲存量小的特點,可以通過在國際市場天然鈾價格適宜時加大收儲的方式保障核燃料的長期供應,因此從燃料取得、運輸和儲存方面看,核電在能源供應安全性方面具有優勢。
2.2 三代核電與我國軍民融合發展
核工業和核科技具有十分鮮明的軍民融合特點,核電發展不僅能有效促進本國核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可以為保持和提升國家核工業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提供重要平臺。
當前,我國核工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三代核電作為國內民用核技術發展的主要載體,在“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布局中承擔重要角色。三代核電的發展可以拉動我國核工業全產業鏈發展,帶動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升國家基礎工業水平。發展三代核電對于在和平時期保持和提升核工業水平和能力,實現我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轉變,保障國家總體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三代核電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國際經驗表明,國家間的核能合作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意義。
核電建設周期長,運行時間更長,相關國家間的合作是長期的。核電項目從洽談、簽訂合同,到完成建設,最少需要10年。建成以后核電機組運行時間一般為60年,延壽改造后運行時間可能延長到80年。如果加上退役、乏燃料處理等,核電項目整個壽期接近100年。核電合作可以稱之為百年合作。核電合作在政治上敏感,建設成本巨大,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只有相互信任的國家才會開展合作,同時通過核電合作也可以有效發展兩國關系,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當前,國際核電市場競爭激烈,俄、法、美等傳統核電強國不斷搶占市場,韓、日等國也在加緊推銷它們的核電技術。核電市場競爭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是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外交等綜合實力的競爭。目前各國在核能產業鏈方面的合作,多是建立在政治外交和戰略性盟友基礎上的伙伴式合作。這種跨領域、多層級的戰略性合作和互惠關系依然是未來核電等大型項目國際市場開發的主流。
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落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也能發揮我國產能的巨大潛力,有利于我國裝備制造業產能的釋放。核電“走出去”可以帶動大量高附加值機電產品走出國門,改善我國出口貿易結構,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與影響力,有力地支撐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加快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是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環境治理的必然選擇。2017年,我國太陽能和風電的裝機容量分別為1.3億千瓦和1.64億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7.3%和9.2%,但太陽能和風電的設備利用小時數低,發電量分別為967億千瓦時和2950億千瓦時,分別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 1.5%和4.5%。核電運行可靠性高,設備利用小時數高,無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大氣污染。我國目前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高達100億噸以上,要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 2030年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的目標,發展三代核電是現實可行的選擇。
2017年,中國核電發電量2481億千瓦時,與同等燃煤發電量相比,實現了一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億噸。根據測算,203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有可能達到60億噸,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20%,相當于12億噸標煤。2030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預計總裝機12億千瓦,其中核電裝機1.5億千瓦,占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12.5%,但發電量可以占非化石能源的30%以上。屆時核電年發電量將達到約1萬億千瓦時,占中國全社會總發電量的10%左右,相當于替代了3.4億噸標準煤的燃燒,每年能夠減排9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和大量的固態、氣態污染物,將為國家環境治理和綠色中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有助于我國“青山綠水”環境治理目標的實現。
中國企業自主開發的三代核電技術,形成了大量的自主知識產權,極大促進了核電研究設計、裝備制造、以及相關領域科技實力的提升,為新一代核電技術研發和國內其它工業領域的科技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撐。
(1)基礎材料:三代核電建設帶動了核燃料包殼用的耐高溫高壓鋯合金材料、核級非核級焊接材料、耐腐蝕材料的國產化自主化,填補了國內基礎材料領域的空白,也為其它領域的工業化應用創造了條件。
(2)加工工藝:三代核電發展解決了我國大型鍛件制造技術、高精度加工技術、自動焊技術等一系列長期困惑我國制造業的難題,對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能力和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3)設計技術:三代核電設計中關于系統重要管道破前漏(LBB)的概念及相關技術可推廣應用到其它行業中。
(4)檢測技術:三代核電研發的堆芯及主系統關鍵參數檢測技術具有先導性、前瞻性,引領了特殊復雜環境下檢測技術的發展,可以在其它工程中推廣應用。
(5)項目管理:作為全球最復雜的大型項目,核電項目建設周期長,參與方多、接口復雜,計劃控制難度大,在核電項目管理中取得的經驗和技術突破,對于其它大型復雜工程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6)軟件開發:三代核電研發中形成的大量技術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涉及儀控技術平臺、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列產品、核電設計軟件包、核電設計驗證軟件等諸多領域,不僅滿足了人才培養和技術積累的要求,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
核電設備制造業,是資金密集(設備投資占核電站總投資的50%左右),技術密集(技術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涉及上下游幾十個行業)的產業,核電設備制造業可以代表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最高水平。第三代核電發展對國家高端制造業的拉動明顯,對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和技術升級換代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我國自嶺澳二期開始,大力推進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攻關。經過不懈努力,設備國產化率從早期大亞灣建設時的1%提升到目前的85%,形成了設備產業鏈集群。在三代核電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在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積極開展三代核電設備的研發,制造技術持續創新,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能力和中國自主品牌的影響力,為我國裝備“走出去”奠定了雄厚基礎。
在國務院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中,把“開展大型先進壓水堆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關鍵泵閥、關鍵核級材料、關鍵儀表和系統,以及智能化核電裝備的技術攻關,”作為國家高端制造業未來發展一項重點任務,鼓勵核電項目采用自主研制的設備和國產化材料。在該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完成各種關鍵核電設備和零部件自主研制,開展試驗示范,進一步提升自主裝備技術水平;到2025年,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全面掌握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具體而宏偉的目標。該目標的實現需要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作為載體。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經濟轉型和能源結構優化的任務十分艱巨。在未來的能源發展戰略中,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將成為主旋律,可以預計能源供應的增量部分將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盡管近年來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增長迅速,但我國電力生產中仍有71.79%來自煤炭,煤炭在電力生產中占比仍然偏高。煤炭消費產生的SO2、NOX、CO2、煙塵等污染物,形成酸雨和溫室效應,降低空氣質量,不利于生態環境。我國電力對煤電的依賴度過大,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之一。
從煤炭的替代分析,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過高,天然氣發電的發展空間受到資源的限制,相當比例天然氣裝機適宜于調峰運行。而我國剩余水電可開發容量已僅剩約2億千瓦,其開發難度與造價也日益增加。核電正好彌補了其它能源的不足,發展核電是我國替代化石能源和改善能源結構的重要途徑。
除了綠色、低碳的特點和穩定可靠的優勢外,核電在經濟性方面也有一定的競爭力。目前我國在運的二代和二代改進型核電上網標桿電價基本與煤電上網電價持平,低于需要國家補貼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
核電發電成本的大部分是一次性投資的折舊費用和財務費用,日常運行所需的燃料費、人工費、運行維護費比較低,即便在包括了乏燃料后處理、廢物處理費用和核電站退役的費用后,合計不足發電成本的40%。而煤電的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的60%以上。今后西部水電隨著開發難度加大和單位千瓦投資的增加,新增水電站上網電價預計將普遍超過現行的核電標桿上網電價。從比較分析與長周期看,核電成本具有一定的優勢。
我國三代核電技術不僅提升了核電機組安全性,同時兼顧了經濟上的競爭力。三代核電技術將電廠設計壽命延長至60年,電廠的可用率提升至90%以上,同時通過延長換料周期、提升機組容量、提高核電設備國產化率、降低建造成本等措施進一步降低運行費用及造價,保證核電機組有較高的經濟性。初步測算,我國三代核電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后,國內核電機組造價可以控制在16000元/千瓦左右(按不變價測算),與計入環境成本后的火電電價相比也具備潛在的競爭力。
根據核電的固有技術特性,全球主要核電國家都將核電定位為電網基荷電源,電網優先消納核電,盡可能保證核電機組按最大發電能力穩定運行,以提高核電站的運行安全性,同時避免因低負荷運行產生的核燃料利用不充分浪費資源問題,這也是保證核電機組電價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從國外核電機組的運行情況看,設備利用小時數通常都保持在7000小時以上,負荷因子超過80%。根據IAEA統計,核能發電占比較高的法國(占73%)、韓國(占34%)、美國(占19%)2015年核電機組的年負荷因子平均分別為75%、85%及90%。法國因為核電占比太高(70%以上),核電機組適當參與負荷調整,因此年負荷因子相對較低。這些國家的核電上網電價相比其它類型電站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對穩定電網的整體電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核電產業走出國門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重點合作領域之一。核電項目投資大、周期長,核電出口對國內產業的拉動效應明顯。
以出口華龍一號為例,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建安施工、技術支持均由我國提供,單臺機組需要的8萬余臺套設備及其服務由國內200余家企業提供,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出口價格約300億元人民幣。加上數十年的核燃料供應、相關后續服務,單臺機組全壽期產值可以達到約1000億人民幣,可以有效帶動國內一大批設計、設備制造、建安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作用十分明顯。
隨著國內三代核電建設的完成和運行經驗的積累,三代核電機組將成為中國核電出口的主流產品。其中,華龍一號按計劃將于2020年建成,2025年前后可能在海外開工建設一批華龍一號項目,包括: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巴基斯坦穆扎法爾格爾核電站、阿根廷阿圖查核電站、英國布拉德維爾B核電站、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站等。CAP1400國內示范電站建成以后,預計落戶海外的項目2030年左右有望開工建設。
核電“走出去”不限于核電站產業鏈,也可以帶動國內核燃料供應、工程機械企業等“走出去”。以中廣核納米比亞湖山鈾礦為例,在投資總額約20億美元的湖山項目,集聚了中國廣核集團、中國核建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電建集團和中冶集團等多家大型央企。中國企業合同總額約為27億元,其中礦建施工14億元,設備供貨13億元,帶動了3臺套330噸大型礦用卡車首次出口海外市場,下一步還將繼續采購20多臺,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此外,中國與俄羅斯、法國等核電強國正在積極探討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以及在土耳其、保加利亞、約旦等核電項目上的合作,也在研究通過股權并購、工程總承包、戰略投資等方式與斯洛伐克、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展核電建設、核電站運營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核電領域的國際合作,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取得“雙贏”的結果,同時也可以帶動和擴大中國與核電相關產業的產品出口。
核電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大型項目,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工程”。核電項目從開始準備到最終退役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期準備階段,從項目啟動到廠址準備,大概要5-10年,投資約10-20億元人民幣。第二階段是工程建設階段,從核島筏基澆灌第一罐混凝土(FCD)至項目竣工驗收,大概要5年,一個2臺百萬千瓦級機組的核電項目的投資大約為400億元人民幣。第三階段是核電廠生產運營階段,從機組建成發電到退役,壽期60年以上,年發電收入近100億元人民幣。最后是退役階段,退役和廢物處理要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退役基金約為固定資產投資的10%。一個核電項目,從前期啟動到后期退役,全周期約100年、甚至更長時間,資金流前后達幾千億元人民幣,可以持續拉動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核電項目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核電項目通常選址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項目開工以后,需要在廠址附近修橋鋪路、開展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通路、通水、通電及通訊,同時通過稅收、就業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浙江秦山核電9臺機組投運后,每年繳納各種稅費約30億元。截至2016年底,秦山核電已累計繳納國稅294億元、地稅44億元、教育附加費9.46億元。除稅費外,秦山核電支持海鹽社會事業建設資金已累計超過7億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助學、扶貧、文化衛生事業等。
廣東大亞灣核電基地累計繳納各項稅費391億元(至2013年底),其中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為154億元。
二是核電項目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核電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核電為當地帶來人才匯集、先進技術和可供共享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在拉動當地經濟、優化區域能源結構的同時,帶動了地方產業升級。
除國內兩大重機和三大發電設備制造集團已布局核電主設備制造基地外,核電產業鏈可以形成聚集性效應,形成為核電產業配套的產業園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優勢。目前已經建成的核電產業園有南京濱江核電裝備科技產業園、江蘇靖江核電配套產業群、上海核電產業群、煙臺核電產業園和海陽核電產業園,帶動了地方材料、機電、電子、儀表、冶金、化工、建筑等高技術產業發展。
以秦山核電站為例,2012年6月,海鹽依托秦山核電基地建設中國核電城,目前已經入住核電關聯企業76家,引進核電產業項目60多個,項目計劃總投資210多億元。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及其“兩步走”戰略安排。建議以“核電強國”為戰略目標,著手研究制定我國《2035年核電發展總體戰略》和2050年核電發展展望,使之成為國家戰略,通過明確我國建設“核電強國”的各項階段性目標,強化科技創新機制,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抓住機遇實現超越,科學引領我國從“核電大國”走向“核電強國”。
根據十九大報告確立的藍圖,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能源結構的優化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其中增加核電比重是減排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徑之一。根據我國核電設備制造施工能力和核安全保障水平,同時避免核電設備制造業大起大落,建議今后每年新開工和投產8臺左右三代核電機組,到2030年我國在運在建核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左右。
當前,華龍一號自主化核電示范項目進展順利,AP1000核電依托項目已經具備裝料試運條件,著手啟動后續三代核電機組批量化建設的時機成熟,建議盡快核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CAP1400自主化示范項目的開工建設,力爭實現2020年核電裝機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目標。
建議給予核電一類優先發電的政策,采取措施進一步明確核電按承擔電網基本負荷方式運行,以充分發揮核電減排作用。對三代核電依托項目和示范工程,應按照首臺套政策給予支持。
目前我國正處于核電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企業、行業組織應共同努力,加強核電公眾溝通,強化主流媒體的科學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幫助公眾建立科學理性的核安全觀,提高核電的社會接受度。同時應依法嚴格保護核電開發廠址。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正處于向國際市場發展的起步階段,要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市場開發和布局,形成舉國合力支持核電“走出去”。政府在外交、投融資、政府擔保等方面共同發力,統一聯動,對核電“走出去”給予重點支持。依托自主三代核電批量建設,研究編制自主三代核電國家和行業標準規范;探索建立三代核電“走出去”的國家聯隊形式,提高我國自主三代核電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