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階段豐收年,作為核事業“脊梁”的核燃料元件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回首2018,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取得了哪些進展?當前在國際上處于什么地位?還有哪些短板需要彌補?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核燃料領域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
已跨入并跑和領跑階段
記者(以下簡稱“記”):2018年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何亮點?此前您一直呼吁實現中國核燃料元件生產從本地化向國產化轉變,以及加強核燃料元件制造關鍵裝備的研發,如今這些問題有何突破?
李冠興(以下簡稱“李”):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核燃料元件產業的發展就是中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的一個縮影。1991年,中國引進了法國AFA2G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1998年引進了法國AFA3G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和加拿大CANDU-6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2003年引進了全M5AFA3G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2007年引進了俄羅斯VVER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和美國西屋AP1000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我國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能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華龍一號”CF3燃料組件的研制成功與我國首次實現自主先進核級鋯合金材料N36工業化規模生產以及全球首條工業規模高溫氣冷堆燃料元件生產線投料生產和達產,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總體上看,已從跟跑階段跨入并跑和領跑階段!可喜可賀,令人振奮!
此外,從本地化向國產化轉變等問題已取得重大進展,已不是“卡脖子”的問題。
產業后發優勢明顯
記:2018年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階段豐收年,尤其是10月后,三門核電、海陽核電、田灣核電捷報頻傳。在此背景下,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將有哪些新發展?
李:2017年12月22日,國內首條AP1000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圓滿完成三門核電站首爐換料燃料組件生產,并已與國核寶鈦簽訂了為海陽核電站后續換料采用國產Zirlo鋯合金包殼等鋯材的合同。這一點與從其他國家引進核燃料技術不同,AP1000核電燃料元件技術引進的同時,亦引進鋯合金的全套生產線。AP1000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投產標志著我國已掌握法國、俄羅斯、加拿大與美國的核電燃料元件生產技術,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后發優勢明顯。
記:在當前情況下,要發展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您認為在哪些方面是短板或亟待解決的新問題,還需要再接再厲?
李:2018年11月20日,由中核集團自主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首套全尺寸壓水堆環形燃料組件試驗件成功下線。11月26日,我國完成全球首次環形燃料零功率物理實驗,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該領域要持續不斷地提供支持,以保持領先地位。目前,我國燃料元件的輻照和輻照后的檢測領域仍然是明顯的短板。
記:近兩年,中國的核燃料元件制造行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放眼國際,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目前在世界上整體處于什么水平?我國核燃料產業要實現“走出去”還需要哪些努力?
李:總體上,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已處于與世界上的核電強國同臺競技的水平。我國核燃料產業要實現“走出去”,今后要突出加強基礎研究、標準化與專利的研究和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
正處于發展機遇期
記:請您談談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路?哪些方面還需要國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
李: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路已在《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中有十分明確的表述,中核集團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總體上來看,我國核燃料元件產業正處于發展的機遇期!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干不完的活!當代核工業人是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 出色地完成國家任務,實現人身的價值。
從政策層面上來說,特別要搞好頂層設計、加強組織管理、快速推進。由于核燃料元件研發周期長,花錢多,應加強全國統籌,如輻照與輻照后的檢測、耐事故燃料元件研發、材料基因組計劃等領域,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投入,以便加快推進速度,爭取在國際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