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
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央督導、政府主導、企業作為、社會參與”的公眾溝通工作機制,形成了“科普宣傳、公眾參與、信息公開、輿情應對、融合發展”“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應該說核能行業公眾溝通已經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方法,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平臺陣地,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我國涉核公眾溝通工作在福島核事故后,積極有為,大膽探索,成績顯著,提高了公眾對核能的認知。但實事求是地講,隨著核能事業的不斷發展,新項目的逐步落地,要做好公眾溝通工作,我們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例如:如何讓公眾科學理性認識核安全還沒有明顯成效,涉核行業的公眾溝通工作發展還不平衡,行業公眾溝通資源分散、各自為戰、未形成合力,跨行政區公眾溝通難以開展,涉核鄰避效應的防范和化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足,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專業團隊和人物,尚未建立涉核公眾溝通的長效機制等等。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正在考慮設立涉核行業公眾溝通的合作組織,統籌考慮涉核公眾溝通工作,制定公眾溝通工作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政府、企業、社會、媒體各方應高度重視核科普知識的普及,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共同行動,定期開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系列核科普和“核電行”等活動。
做好涉核公眾溝通工作,是實現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要方式,也是破解鄰避效應,使公眾了解核電、理解并支持核電的重要途徑。
國家能源局中國核電發展中心主任張旭波:
總體來說,除少量核心元器件、芯片、原材料外,我國整體核電系統集成和裝備制造能力有抗風險能力。
我國在新一輪核電發展中取得了寶貴的比較優勢,有望引領未來全球核電產業的發展。但也要看到,鄰避效應是當前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核電公眾溝通,增強公共安全信心,提高社會接受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面向2035甚至更長遠的2050年,核電即將進入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未來的能源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扎實做好有關工作,用實際行動維護好核電發展環境。
要建立現代先進的核電科普宣傳與公眾溝通理念,建立起核電行業與社會公眾的信任關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核公眾溝通就是要讓公眾正確認知理解核電,并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正確方式,以各種合理的制度讓公眾真正參與和體驗。理解是公眾溝通的關鍵要素之一,把科普講到公眾心里去了,我們的一番苦心才不會白費。而合理的法規、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則能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執行力度,在增強公眾信心方面發揮有效而積極的作用,對于提升核公眾溝通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意義重大。
我們向公眾普及核電安全水平的事故概率為10-7,它表明我國核電安全標準很高,但是10-7在公眾看來并不是一個萬全的數字,‘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所以還要回答他們真正擔心的問題。既要說清楚核電安全標準將核事故概率降到了最低,更要說明,即便‘千萬分之一’發生,我們也完全有能力做到‘事故后果可控’,不會對公眾、環境和社會產生實際影響。
公眾不僅是科普對象,還是參與主體。有話找得到地方說,有問題找得到地方解決,可以安心、放心。這就是制度化、法制化、組織化的魅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科學的核安全觀還包括,要認識到所謂的安全并不意味著不存在風險,“安全”即意味著風險發生的機率非常小,而且即使出現風險,也完全有能力來控制它。“不應將‘風險’和‘危險’相混淆,有‘風險’并不等于有‘危險’。”
核電站有利于將核電裝備制造業、核電服務業、核技術應用產業乃至核電人員培訓基地等有意識地落戶在核電站附近的鄉鎮,依靠核電站在資金和技術力量的優勢,把聯營企業、民辦企業辦好,使原來相對落后的鄉鎮變成繁榮昌盛鄉鎮,成為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