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定出科技進步獎共7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48項;技術發明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3項;創新團隊獎3項;青年優秀創新人物5名。為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宣傳核能行業創新工程、創新團隊、創新人物,展示核能行業篤行務實、追求卓越的精神,協會特推出系列綜合報道,以饗讀者。
2019年12月,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獲得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授予的年度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這是對公司數十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褒獎,也是對公司科技創新成果和貢獻的嘉獎,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型號牽引,促科技體系創新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家專業化的核電工程公司,具有高效的核電工程建設資源配置能力、項目組織管理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致力于成為績效卓越、品牌一流的核電站系統集成商和核電專項技術服務商。
公司在核電領域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之路。在大亞灣核電站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嶺澳二期等項目的消化、吸收,建立了CPR1000、ACPR1000等型號的設計與改進能力,形成了專業化的AE能力,成為核電型號研發與改進創新的基礎,并一直不斷地進行探索、實踐和積累。2009年,在中國廣核集團部署下,公司抓住核電技術“代際轉化”的戰略機遇,正式全面、系統地啟動了核電新型號的自主研發。中國廣核集團與中核集團通過聯合研發與技術融合,歷時數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新型號(“華龍一號”),中廣核于2015年底開工建設示范項目防城港二期。
依托新型號研發和改進創新工程,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從單項局部改進到“型號牽引、自主創新”的飛躍,進而再到“目標牽引、精益研發的全面優化提升”的飛躍,逐漸建立了市場導向、型號牽引、內外協同的特色創新模式。近三年來,公司獲省部級/行業科技進步獎/科學技術獎43項;授權專利416項,著作權111項;編修訂國家/行業/企業標準100余項。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創新體系系統性建立契機始于2009年。從2005開始,在幾年的時間里,我國啟動了一大批核電機組的建設工作,僅中國廣核集團就有嶺澳二期、陽江、紅沿河、寧德、防城港等十幾臺二代改進型核電機組同時在建,這些機組的建設健全了公司的技術體系,同時也為公司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施工、調試等建造經驗,以及局部的優化改進頂層設計能力,為系統性開展科技創新創造了條件。2009年,我國引進的三代核電技術AP1000、EPR的示范工程均已經開工建設,然而引進三代核電技術的示范工程在開工后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尤其體現在設計理念與實際工業基礎的差距上,設計難以固化造成現場施工反復返工,設備制造面臨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一再拖期。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難以解決,使得國內后續新上核電項目的技術選擇變得不確定,過于依賴國外技術的風險逐步凸顯。在這種情勢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在國內迎來了相應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抓住機遇、迎難而上,開啟了型號牽引、構建完善創新體系的新階段。
2009年,公司設置專職的科技創新機構,成立型號研發項目部,戰略性推進型號研發工作。型號研發項目部堅持市場導向,精準把握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和能源結構轉型的發展契機,精準定位我國核電產業輸出和“走出去”的戰略機遇,精準錨定四代堆和聚變堆商業化前的市場空間,高起點起步,提出了最短時間、最小改進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型號的目標,系統性提出了待研型號的安全性、經濟性指標和市場目標,并將這些指標分解、落實,形成頂層初步方案,圍繞頂層方案開展研發設計工作。
以型號研發為牽引,公司逐漸形成了型號牽引、分級管控的型號技術體系。研發過程中,頂層牽引、系統謀劃,頂層構建了涵蓋各專業領域的總師團隊,形成了跨專業的總體技術組,依托該團隊對頂層規劃進行系統分解,落實技術攻關、型號集成、試驗驗證、軟件研發、條件保障等各項任務。在型號技術方案形成過程中,堅持辯證思維、平衡設計,尋求安全性與經濟性的平衡、先進性與成熟性的統一、能動與非能動的結合;堅持精準思維、精益研發,以問題為導向,以經驗反饋為借鑒,探索新思路、摸索新方法、構建新工具,反復迭代,保障目標實現。
在技術決策和研發協同方面,逐漸形成了集團、公司、項目三層技術協同體系,構建了數字化的研發設計協同平臺。集團層級成立領導小組,負責資源統籌、合作策略和重大決策;公司層面,以AE協同模式為基礎,創新研發項目運作模式,采用矩陣式、前后臺運作方式,強化了型號層面的統籌和協調能力,促使設計、設備采購與成套、施工、調試(EPCS)研發聯動;依托核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核電產業鏈聯盟,搭建了型號研發與產業鏈的協同聯動體系。項目層面,搭建了各專業所協調經理的組織模式和專項工作組的組織模式,協同工作、集中攻關,保障了項目順利快速推進。同時,公司開發了數字化的研發設計平臺,支持異地多單位使用相同的工具、在同一平臺上進行模型搭建、科學計算,避免了多單位協同工作的復雜接口。
型號牽引,促管控模式創新
在型號實施過程中,公司還形成了以行政領導掛帥擔任項目總,總工團隊成員(技術專家)擔任技術負責人的項目制管理模式。項目制管理模式是公司工程項目管控的強矩陣型的成熟模式,具有管控力度強、項目推進快、運轉效率高等特點。項目頂層由設計院總工擔任項目總設計師和項目總經理,整個研發團隊以工程公司下設設計院為主要班底,團隊下設項目總師團隊和研發管理辦公室。研發項目總師團隊由型號研發總設計師與副總設計師組成,負責型號研發的進度、質量管理和技術決策;研發管理辦公室在總師團隊的領導下,負責型號研發的日常管理和內外協調工作,承擔部分總體設計工作,為總師團隊提供支持與服務。團隊組織運作采取矩陣式組織結構與運作方法,與公司各業務中心、職能部門形成項目開展的前后臺關系,以公司級各項程序與管理辦法為研發團隊組織運作的依據。各專業負責為新型號研發提供資源保障與技術保障,承擔型號研發的具體科研工作。各專業所設置協調經理,負責協調本專業資源。這種運作模式既保障了項目的快速推進,又避免了單一研發項目對現有組織體系和其他業務的沖擊,確保了項目目標的達成。
在型號牽引、項目式運作、內外協同和分級授權的研發體系下,公司型號創新工作飛速推進,打破了國內外一系列型號研發的記錄。2009年型號研發啟動,2012年基本完成型號方案設計并編制標準廠址PSAR報告;2013年按照技術融合要求迅速調整技術方案,一年多的時間完成技術方案調整和PSAR升版,2015年示范工程開工。從型號啟動研發到示范工程開工建設不到6年時間,而國外三代機組從研發到工程落地均至少需要10年以上時間,這充分體現了公司在研發體系方面創新的有效性。
公司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探索和突破,不斷總結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逐漸形成了市場導向、型號牽引、內外協同為特色的AE創新模式。這一模式經過示范、推廣和應用,已成為公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有效驅動了公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效保障了核電建設和“走出去”事業的順利推進。同時,這一模式具有可復制性,已經在公司承擔的堆型戰略研發、自主裝備研發和技術協同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