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通報了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的科研項目“飛機撞擊作用下載荷特性及其確定方法” 被授予2019年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自2013年項目實施到獲獎,經歷了漫長的六個多年頭。在這期間,整個項目團隊全面踐行“產學研”相結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最終建立了我國自主的飛機撞擊核電廠載荷工程模型,成功打破了國外在核電廠飛機撞擊評估領域的技術封鎖。
英雄相惜 強強聯手
自美國“9·11”事件后,飛機撞擊核電廠的安全關注在國際核電領域迅速發酵,而國內核心技術的缺失正阻礙著自主飛機撞擊評估技術體系的建立,也掣肘國內核電未來向海外的發展。
時任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所所長的張春明早就想去啃一啃這塊硬骨頭,奈何實際困難有著“四手”,而張春明只有“雙拳”。
核安全中心雖多年從事核設施及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工作,有著豐富而堅實的技術儲備,但飛機撞擊評估領域的問題有別于傳統的核安全問題,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是引入了高速動態沖擊問題,這讓傳統的核安全人感到分外頭疼。
偶然的機會,張春明結識了北京理工大學的段卓平教授。閑談之余,張春明又提到了自己的“心事”,沒想到對聊幾句之后就燃起了強烈的思想火花。段卓平在北京理工大學“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該實驗室在沖擊力學試驗與測試技術方面擁有著強勁的技術實力。這個話題的開啟讓兩位研究者越聊越興奮。
在聊天中,張春明的內心再一次地躁動和期待起來。多年研究工作的嗅覺讓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項研究落地的可能性,在核安全領域里相對陌生的專業問題似乎找到了“他山之石”。
項目策劃障礙重重
項目策劃初期,出發點非常明確,就是要建立國內自主的飛機撞擊工程模型,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但實際技術方案的策劃卻困難重重。
一方面,所面對的國際熱點問題在國內的研究尚屬空白,尤其是對于壓損載荷,目前只在國外有少量研究,這是必須跨過的“障礙”;另外,為了建立可靠的撞擊載荷工程模型,大規模飛機撞擊試驗是必不可少的。
而現實情況是,大到動態撞擊試驗測試方法和專用測試系統,小到載荷存儲的基礎元件,很多都是處于零基礎狀態。
除此以外,由于新問題帶來的專業交叉,使得合作雙方各自既有的技術和理念不能很好地達到統一,安全要求和專業技術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也不斷涌現,在技術路線、試驗測試方法以及測試系統研發等方面也面臨各種技術難題,這些也讓兩位研究者憂心如焚。
研究者們較起真兒來,確實不含糊。
面對多重困難,雙方各自帶著自己的隊伍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再去從頭研究和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接下來的數月里,各自不知調研了多少個單位,大到研究院,小到材料加工廠,從坐在會議桌前探討研究思路到前往某個加工廠車間里討論加工精度。
時隔大半年后,兩個人再坐到一起,終于不再愁眉緊皺。經過幾天的現場聯合工作后,在反復的方案推倒和重制中,最終敲定了初步的技術方案
破冰”之旅舉步維艱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最具挑戰的工作是實驗室和野外場地試驗。每一次試驗既是對項目組智力和體力的巨大考驗,也是對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消耗。
對于高速動態沖擊試驗,試驗過程和數據都是轉瞬即逝的。為了保證試驗測試系統的穩定和可靠,把控技術細節的要求再次被升級到新的高度。每一個測量設備和元器件都需要項目組成員的層層甄選,每一條連接線都要經過多次測試。一遍又一遍的調試和測試都不斷地在挑戰項目組成員的耐心。
在實驗室內,有太多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與數不清的歡笑和淚水,項目組成員們曾為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改進歡欣鼓舞,也曾為每一次小小的失敗垂頭喪氣。雖懊惱過、遺憾過,但卻從未畏懼過任何技術上的失敗。
與此同時,另一支負責計算分析的隊伍,也在他們的陣地上默默戰斗著。可喜的是,數值計算研究伴隨著波折的試驗向前穩步推進,數值計算的成果也為試驗調整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隊伍間互相打氣鼓勵。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課題組成員都在默默地努力著,大家的內心都清楚,什么時候敢于踏出實驗室了,也就意味著離最后的成功不遠了。
隨著技術和經驗的不斷積累、實驗室規模試驗的不斷成功,該階段工作也逐漸進入尾聲。野外場地試驗是真正考驗技術實力的研究階段,類似的大型試驗國外也僅僅做過一次,技術方法和細節不得而知,國內尚屬首次開展,而基于小型試驗確定的運動靶體測試的核心方法能否可靠地推演到大型試驗上,也是項目組成員們關注的焦點。
雖然之前做了心理準備,但是野外場地試驗還需要項目組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試驗模型的運輸、安裝和調試,危險品火箭橇推進裝置的安全檢查和現場安裝,多套試驗測試儀器設備的安裝、連接和調試,現場多方人員的統籌協調和分工等各類大小問題。
在試驗準備階段,試驗基地滿是項目組成員跑動和呼喊的身影,一個靶板載荷信號的測試有時耗費幾分鐘,也有可能要耗上幾個小時都無法解決,每個項目組成員各自分工負責,從不抱怨。
此外,野外試驗還需要“看天吃飯”,花費幾天準備好的試驗狀態也曾因遇到霧或雨的天氣無功而返。
陽光總在風雨后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型飛機模型野外場地試驗陸續成功了,這讓課題組成員信心大增。
就要到最后一次的原型飛機試驗了,所有的成員更不敢有絲毫怠慢,從現場指揮到現場實施,再到后勤保障,每個參與其中的成員無不盡職盡責。
在試驗的準備階段,比以往花費了更多籌劃和檢查時間,各層級負責人保持高度集中,白天在試驗場地反復調試檢查,晚上在駐地相互討論和推演。
好事多磨。所有人等候最后試驗的心情都格外復雜,興奮與擔憂的心情相互交織著。
終于,原型飛機試驗系統開始進入試驗前的最后全面檢查,之前無數的經驗和教訓成了課題組成員安撫內心最有效的藥劑。一切就緒,大家神情嚴肅,進入倒數……5,4,3,2,1,開始!短短的幾秒鐘之內,軌道上的原型飛機完成了啟動、加速、脫軌、撞擊靶板的全過程,試驗成功了!
然而,這幾秒鐘對于親歷這個項目的課題組成員來說如同度過了幾年。完成了最后一次試驗,所有人懸著的心終于踏實了下來。
后續的幾個月里,課題組成員們結合理論分析、數值模擬計算和豐富試驗數據開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
經過不斷地推導和數據驗證,最終提出了國內自主的飛機撞擊載荷工程計算模型,避免了國際上理論公式復雜的載荷計算過程,為工程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這項歷時六年多的研究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項目的順利完成承載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近六年的時間里,新同志熬成了技術骨干,青年同志熬成了中堅力量,老同志們也終于了卻了一樁心愿。無悔的付出終換來了圓滿的回報!一段“旅途”的結束意味著一段新的征途的開始,參與項目的研究人員們將再一次整裝待發,向著新的一段“破冰”之旅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