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榮健,博士,畢業于蘭州大學,先后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防科工委、國家能源局工作,現任國家能源局中國核電發展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核電行業管理、政策規劃研究等工作。
文章摘要
清潔低碳轉型發展已成全球能源發展的共識。核電作為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在我國發展還不充分,在調整能源結構、保障供應安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未來還應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國核電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裝備制造、建筑安裝、運營管理、燃料保障等能力足以支撐核電規模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與挑戰。推進核電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技術、安全與經濟等的統一,實現各個層面的協調融合。
核電是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提供了全球10%以上的電力供應。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核電發展還很不充分,核電在能源供應中的占比偏低,在調整能源結構、保障供應安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核電還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如何做好技術、安全與經濟等的統一,實現核電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五個方面的融合。
一、全球核電發展簡況
目前全球在運核電機組共450臺,分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裝機容量達到了3.97億kW,約占全球電力總裝機的6.5%。2018年核電發電量約2.72萬億kWh,已經恢復到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前的水平,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約為10.2%,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約為5%。在建核電機組55臺,裝機容量約5600萬千瓦,多數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
核電發展與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上世紀60至80年代,是核電發展的高峰期,這個時期核電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美、歐、日等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用了十五到二十年時間基本完成了核電在國內的布局,將核電占國內總發電量的比重提高到了20%以上。
此后,受全球能源需求增長放緩以及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1999年日本東海村核燃料循環設施超臨界事故等重大核事故影響,全球核電建設速度放緩。本世紀初,在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帶動下,全球核電發展出現復蘇,一批新的核電項目相繼開工。但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地震和海嘯影響,發生嚴重核事故,再次減緩了全球核電復蘇步伐。
長遠來看,全球能源的需求仍將一直保持增長。國際機構普遍預測,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25%~35%,需求增量將主要集中在新興經濟體中的人口和資源大國,即便經合組織國家能源需求無增長或持續下降,全球能源需求總量依舊堅挺上揚。
從能源消費的種類上看,以石油、煤炭、天然氣為主的化石能源雖然仍將是世界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但清潔低碳轉型發展已成共識,核電仍將全球能源發展的重要選擇。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國際組織統計,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全球有核或有意發展核電的46個國家中,有21個制定了更加積極的核電發展規劃,9個國家保持了福島核事故前制定的規劃目標。統計表明,除中國之外,2000年至2010年間全球平均每年開工核電機組3.36臺,福島核事故后的2011年至2017年則平均每年開工3.29臺核電機組,從這個數字在福島核事故前后相差甚微,可見核電的受重視程度并未減弱。
圖1 中國和其他國家歷年開工核電機組數
客觀上看,核電在全球的發展前景仍被持續看好,廢核、棄核等觀點并非全球總體能源發展的主流。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17年對未來全球核電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提出了高、低兩種發展情景。高方案下,2030年全球核電裝機將達5.54億kW,2040年達7.17億千瓦,2050年達8.74億kW。低方案下,新建機組投產速度將暫時慢于在運機組退役速度,2030年全球核電裝機為3.45億kW,2040年繼續降到3.32億千瓦,此后逐年上升,2050年超過目前規模,達到約4億kW。
與之相對應,國際能源署在2017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中,預測了不同發展情景下的核電規模,提出2030年全球核電裝機約4.68~5.86億kW,2040年約5.16億~7.20億kW,核電在全球能源發電量中的占比在9%~15%之間。
盡管兩個機構預測數據不同,但我們仍可得出結論,即核電仍將是未來全球電力供給的重要支柱。經研究,我們認為,2035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在5億~6億kW之間,新增裝機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核電唯有達到這樣的規模,才能在應對氣候變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約束條件下,支撐起全球能源的有效供給。
除了新增裝機,到2040年全球將有136臺、約1億kW核電機組運行時間達到60年,全球將有近320臺、約2.8億kW核電機組運行時間達到50年。這意味著屆時將有大批核電機組面臨退役,需要建設一批新機組進行替代,設備更新換代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情況主要集中在核電較早發展的歐洲和北美地區。
此外,隨著核能技術的突破和經濟性的提升,除大型核電機組外,預計核能將在工業供熱、民用供暖、海水淡化、工業制氫等領域形成新的應用空間,未來核能的利用在性質、種類和程度方面都將得到豐富和提升。
二、我國核電發展現狀與展望
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我國能源消費將持續增長,新增能源消費主要由清潔能源提供。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需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其中煤炭比重將降低到5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為滿足減排要求,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應該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要盡可能早的達到峰值,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需要超過一半,表明核電這種不排放溫室氣體的非化石能源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核能消費比重偏低,規模發展核電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以及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中的戰略作用尚未充分體現。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45臺,裝機容量4590萬千瓦,在建11臺,裝機容量1218萬千瓦,這樣的數據完全可以、也需要得到進一步提升。
根據中電聯統計快報,2018年全國發電量達到6.99萬億千瓦時,其中核電發電量2944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2%。雖然核電發電量總體占比很低,但核電占比地域差異大,部分沿海發達省份利用率較高,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例如,福建、海南、浙江、廣東、遼寧等省份,2018年核電在本省的電力占比已接近或超過20%,本地電力消納問題初步顯現,這體現出我國核電發展的不均衡。
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一電力裝機和電力生產大國,用電量超過全球總用電量的1/4。總量不小,但在全球電力中縱向比較,我國電力發展還很不充分。目前我國人均用電量約5000kWh,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發展空間很大。綜合多方研究成果,預計203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1~12萬億kWh,比2018年需要有較大的提升,這與我國經濟高度繁榮發展的現實是相對應的,成正比關系。
從未來電力供給看,受環境空間、資源條件、電力系統等多種因素制約,預計到2035年,煤電裝機可到11~12億kW,常規水電可達到4.5億kW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各可達5~6億kW。而要實現非化石能源的消費目標,就需要規模發展核電,使得核電發電占比達到10%,占一次能源消費的5%,這個比重在未來15年應該要全力實現,也是可以做到的。
三、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路徑與措施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擁有完整核電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無論是核電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裝備制造、建筑安裝還是管理運營、燃料保障等,都足以支撐未來規模發展,在新一輪核電發展機遇中,我們已經取得了寶貴的比較優勢。今年一季度,沉寂3年多的核電新項目審批也重新啟動。3月18日,生態環境部公示了兩份關于福建漳州核電、廣東惠州太平嶺核電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顯示漳州核電1號機組、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均將于2019年6月份開工。這表明我國核電即將進入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但當前我國核電發展在迎接機遇的同時,仍面臨著一些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與挑戰。發展核電仍要堅持以安全為前提,踏實進取,在核電安全高效發展方面遵循以下路徑,采取相應措施。
首先,核電發展要與整體能源和電力系統融合發展。實現能源電力供給結構多元化,降低對單一能源品種的依賴,是能源大國發展的共同戰略選擇。核電應與其他電源品種互為補充、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實現供給充分穩定、安全可靠和經濟可行。為此必須科學制定新一輪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凝聚共識、明確預期,保持相對穩定的建設節奏,引導配套能力建設有序投入;核電原則上承擔電力基荷,但也要降低對政策的依賴,通過市場機制為調峰調頻提供合理補償,提高電力系統整體運行效益。
其次,核電發展要實現自身安全與經濟的協調融合。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核電安全為本,堅決杜絕“跑冒滴漏”;二是主動參與電力市場,促進核電“優價滿發”;三是加強內部成本管控,做好核電“降本增效”,四是深化管理改革創新,打造治理“現代引擎”,五是注重產業均衡發展,避免“木桶效應”。
近年來,全國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和比重逐年攀升。2016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為全部電量的19%,2017年上升到26%,2018年達到30%左右。核電要越來越深度地參與電力市場,堅持上述5個原則,打好“市場牌”,實現安全與經濟的協調融合。
在這方面,美國的實踐經驗值得學習。為了提高核電在電力市場中的競爭力,美國在2016年組織開展了為期五年的“履行核電承諾”計劃,核心內容是降本增效,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美國核電總發電成本下降30%。美國這項行動計劃履行的很好,截至目前,累計發布70余份行動倡議,其中95%的倡議內容得到推廣實施,美國所有核電廠都參與其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對于我們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再次,核電科技創新要做好立足當前與謀劃長遠相融合。技術與創新是發展的助推器,一定要注意看得長遠一些。這方面我們還有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其一,自主品牌先進核電技術仍需進一步優化設計,以提高經濟競爭力;其二,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基礎材料仍需加大攻關,進一步提高自主制造能力和水平;其三,國內小型堆研發尚未走出“大堆小型化”的局限,應用前景不明朗。而具備固有安全、高度智能、極度簡化、工廠預制、模塊配置等特征的小型核能裝置或可作為分布式能源,實現規模化應用,目前尚需許多攻關;其四,在第四代核能系統研發方面,國內企業在6種堆型均有投入,但各種堆型的技術基礎與發展潛力不一,應該精心謀劃、提早部署,集中資源、突出重點,分層次開展研發示范工作,形成梯次推進的技術布局;其五,面向長遠,要加強對基礎性、原創性科技創新的投入,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第四,核電發展要協同推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核電項目不是空中樓閣,一定要注意與地方的經濟發展相融合,做到“接地氣”。其一,在項目前期準備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帶動就業等綜合性需求,做好規劃,注重實效,務求落實;其二,積極探索創新廠址保護模式,盤活地方土地資源,提高地方主動保護廠址的積極性;其三,核電廠建設階段要積極參與并引導核電站周邊發展,實現核電站建設與周邊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優化核電廠生產運行管理,盡可能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其四,主動開放共享和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加強信息公開和公眾溝通,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基礎。
第五,核電發展要以更開放的視野與國際市場相融合。“接地氣”的同時要具備國際意識,要具備全球格局和心胸,要將國際化提高到戰略高度,與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相融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核電建設可占全球新建核電市場的80%,集中了全球近一半的天然鈾儲量,全產業鏈走出去產值可達3萬億元,而且核技術應用的市場潛力巨大。
要做到堅持自主與協作并重,構建全球核能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履行大國承諾,在全球改善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發揮應有作用;同時要注意科學認識和把握核電裝備自主化,充分發揮國際市場的競爭促進和技術借鑒作用;還要做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有效利用海外資源,多種方式引進和利用國際高端核電人才;更要注意在有序競爭中發展,以此形成強大合力,助推核電事業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
(全文刊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