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鈾礦地質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鈾礦地質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的領頭人,全國政協委員、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帶領科研團隊多次在鈾礦地質研究領域取得創新性突破,也對行業發展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記者專程采訪李子穎,請他暢談將在“兩會”上提交的提案內容、我國鈾礦地質領域發展的形勢,以及我國鈾礦勘查領域科技創新方向等。
保障鈾資源安全供應是國家需求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碳排放最少的能源品種之一,核能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國共有49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總裝機容量達到51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16臺,總裝機容量為1738萬千瓦,規模世界最大;另有3臺機組獲得核準;預計今后核能還將以較快速度發展。
加強核能發展,鈾資源是前提,也是基礎。“核工業迎來‘兩彈一艇’以來最重要發展機遇期的同時,鈾資源同樣迎來了最好的戰略機遇期。可以說,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對鈾資源的需求量會非常大。在中核集團2021年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領導講話中提到發展核能,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確保鈾資源安全供應。”李子穎告訴記者。
為此,今年“兩會”上,李子穎將再次呼吁加強鈾資源保障,確保安全穩定供應。他表示,這也是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關鍵前提。
在建議將鈾資源安全保障列入國家戰略和規劃的同時,李子穎希望國家能夠出臺利好政策,比如,中央財政和企業能夠加大對鈾資源勘查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等,以推動鈾資源的重大突破。
低碳排放新能源是重要方向
如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李子穎認為,中核集團除大力發展核能外,作為清潔能源之一的地熱能,其勘查開發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國資委已批準將地熱能列為中核集團的主業范圍,這幾年,在中國核電等單位的支持下,核地研院持續在西藏地區開展地熱勘查工作。2020年10月,取得了高溫地熱資源突破,在437米深的鉆孔中發現了溫度超過185度的地熱資源,井口壓力也很大,可直接用于發電使用。”李子穎告訴記者。
地熱能極其穩定,不像風電、光伏等受晝夜、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但當前現狀是國家并未像對待風電、光伏那樣給予地熱發電相同的電價支持,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地熱開發的積極性,導致地熱資源勘查程度不足,從而影響了地熱產業發展;同時,地熱礦產資源費用的征收也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地熱行業高質量發展。
為此,李子穎將在兩會上提交“促進地熱發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他建議參考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早期電價政策,在西藏地區實施地熱發電與風電、光伏同等電網價格。
想闖地質勘查“無人區”需加強基礎研究
進入新世紀,砂巖鈾礦結合成礦理論的創新和找礦技術取得的重大成果,提出了“疊合復成因”等砂巖型鈾成礦理論,創建了砂巖鈾礦快速評價技術方法等,有力推動了我國北方砂巖鈾礦的找礦突破,形成了6個萬噸級鈾礦基地,實現了鈾資源的快速增長。
在南方硬巖攻深找盲方面,以熱點深源鈾成礦作用為指導,拓展了深部和新的找礦空間,擴大了鈾資源量。2020年6月,由核地研院牽頭負責,聯合中核地礦、核工業二七〇所、核工業二九〇所等單位在江西省相山地區實施的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鉆工程圓滿完成,揭示深部成礦條件,創迄今為止國內150毫米大口徑繩索取心的最大鉆深記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8月,在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鉆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在1550米深度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刷新了我國工業鈾礦化發現的最深記錄,為開辟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諸廣及我國開辟鈾礦第二找礦空間提供了直接依據,提高了探測深度和精度,對我國鈾礦找礦和鈾資源潛力評價具有重大意義。
李子穎表示,這些成果的取得都與基礎研究和理論創新密不可分,事實上,最近20年,我國新增鈾資源量幾乎與上個世紀四五十年找到的總量持平,但鈾礦勘查從業人數僅僅為以前的十分之一左右。這進一步說明了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找礦效率的重要性。
當被問及“十四五”時期鈾礦地質勘查領域創新方向,李子穎堅定表示,“我們要在更多的領域闖入‘無人區’實現領跑,就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科研突破。”
那么,基礎研究究竟該怎樣抓?李子穎的想法是,我國應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在鈾礦地質勘查領域加大投入,加強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申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