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玉汝于成的2021年,“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投入商運,乘風而行的核能行業全方位發力,在后疫情時代為中國經濟建設注入核動力。睽違三年之后,“發展核電”重回政府工作報告,并首次以“積極”的字眼來形容核電工作部署,提出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政府工作報告中9次提及科技創新。”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主任錢天林表示,作為核工業的科技工作者,今年更加強烈感受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站在行業的高度上踐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步履堅實,必將更加昂揚奮進。
核能供暖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繼2020年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之后,碳達峰、碳中和再次成為2021年“兩會”熱詞。據了解,落實“30·60”目標,能源供應領域是重要的突破口。在能源供應領域中,核電與風光水組成相互協同的綜合清潔能源體系可以替代燃煤火電機組,為電力需求提供有力補充;然而供暖需求、特別是城市集中供暖需求仍未有合適的解決方案,成為制約我國碳排放指標的一大重要因素。
記者(以下簡稱“記”):早在2017年11月28日,中核集團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就已實現了安全連續供熱168小時。核能供熱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怎樣的意義?它是否安全?
錢天林(以下簡稱“錢”):泳池堆是中核集團在核能替代燃煤方面的一次積極嘗試。一座40萬千瓦“燕龍”泳池堆,可以為30多萬人口供暖,每年可替代32萬噸燃煤或1.6億立方米燃氣,減少排放煙塵5000噸,減少灰渣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4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5000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1600噸,真正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9年底供暖總面積211億平米,城鎮集中供暖面積141億平米,目前98%以上采用燃煤供暖,按照一個供暖季每平米排放64公斤二氧化碳測算,我國一年因供暖產生的碳排放將達到13.5億噸。
況且,隨著我國城鎮化不斷發展以及供暖需求南移的影響,未來供暖面積將繼續增加,碳排放壓力也會繼續加大。尋找一個可靠的、適宜于大規模供暖的清潔熱源方案,成為緩解我國冬季空氣污染、降低碳排放目標而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響應“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號召,我國三大核電集團分別提出了核能供暖的不同技術方案,其中中核集團提出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是專門用于北方地區冬季居民取暖供熱的反應堆型號。泳池堆用于冬季居民供暖具有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管網適配性等優勢。
泳池堆核能供熱的安全性首先體現在這種供熱方式在國內外均有成熟的運行經驗。國際上利用核電站或核反應堆余熱進行供暖的實踐始于上世紀60年代,包括俄羅斯、瑞典等國已普遍實現了核能供暖。全球共建有200多座泳池式反應堆,積累了10000多堆年的安全運行實踐。我國先后共建有11余座泳池式反應堆,累計安全運行近500堆年。另一方面,泳池堆與其他類型的反應堆相比,具有極高的固有安全性,理論上可以做到“零堆融”,確保不會發生類似福島的核安全事故。在技術上適宜于貼近城市建設,為城市居民供熱。
核能多用途利用需協同發力
記:作為低碳清潔能源,除了核電和核能供熱之外,核能還有哪些應用前景與空間?目前進展如何?
錢:核能作為零碳排放的能源供給形式,正在從原有單一電力供應轉向多領域多用途應用拓展。除了前面提到的核能供熱,核能在工業供汽、海水淡化、制氫、核動力船舶、同位素生產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太空、深海、海島等特殊場景中,核能還具有清潔高效、可持續性強、多形式供能等獨特優勢。
比如高溫氣冷堆,它具有固有安全性高、蒸汽參數高、可高溫熱解制氫等優勢,可為多產業提供工業蒸汽、氫、電力的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一臺高溫氣冷堆可以提供3600噸/小時高溫蒸汽,或與熱化學制氫工廠匹配,可滿足180萬噸鋼/年的能量需求,相比同等規模的傳統火電機組,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342萬噸,將其與石油化工、鋼鐵冶金等產業工藝耦合,將有效助力石油化工、鋼鐵冶金等產業在新發展格局下的高質量發展。
但目前,核能多用途利用還存在一些難點。一是適用的相關法規標準不完善,審批缺少法律依據。完善的法規標準是審批項目的前置條件,目前核能多用途利用在安全、環境、地質、水文等相關方面的法規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存在較多空白,客觀上造成項目審批難度大。如果沿用核電大堆的法規標準執行,將造成冗余設計過多,導致示范項目成本畸高,嚴重制約核能多用途利用項目的推廣。
二是缺少示范工程,未形成產業規模。示范工程是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我國核能多用途利用在技術上沒有阻礙,但因示范工程尚未列入國家有關發展規劃,缺少帶動效應,尚未形成產業規模。
因此,需要盡快制定適用于核能多用途利用的安全監管法規及相關標準體系,使項目從設計、規范、選址、監管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核能多用途利用可持續發展。
借勢系統推動核能科技創新
記:發展核能是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提升我國核能新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有效帶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良機。“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取得了哪些科技創新成果?作為科技界全國政協委員,您在推動核工業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哪些建議?
錢:“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龍騰2020”圓滿收官,接續啟動了“創新2030工程”,統籌推進產品開發工程、技術體系架構、基礎前沿探索“三條主線”。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取得了以示范快堆、華龍一號、玲龍一號、鉛鉍快堆、CF3燃料元件、環形燃料、MOX燃料和N36鋯合金、第三代先進采鈾技術、10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推動我國核工業實現從跟蹤研仿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的轉變。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離不開系統的體系建設。“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加強了“一體兩翼”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了以“責任明晰的管理體系,協同創新的功能體系,運行暢通的制度體系,有效的資源保障體系”為特征的先進核科技創新體系。
“一體兩翼”,是指以中核集團為核心主體,以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際研究機構為兩翼的協同創新模式。創新“本體”建設不斷加強,結合科研院所改革,按照“缺的補齊、弱的加強、散的集中”思路,實現集團內部科技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目前,“國內翼”初步建成,與清華、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共建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各共建研究機構已成為集團研發體系的重要組成和科技創新“新勢力”;核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協同創新聯盟、中國海水提鈾創新聯盟成員不斷壯大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國際翼”有效拓展,在持續深入推進與俄、法全面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展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和大學簽訂科技合作戰略協議,建立了中核集團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為集團公司實現全球范圍內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撐。
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其中核電是我國高端制造業領域的代表之一,其核心裝備的制造更是我國高端制造業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我國核電產業仍然存在一些受制于人的技術瓶頸。
在國際大背景形勢下,我國核電建設存在面臨無法找到可替代產品供應的可能性,這將嚴重影響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和針對核心技術開展攻關,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刻不容緩。建議國家加大對核工業領域“卡脖子”以及技術創新的的支持力度。包括支持高通量堆等基礎研究設施投入和試驗能力提升,解決制約自主化的關鍵設備研制攻關。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注重加強核科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型核科學基礎設施是核領域開展基礎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推動科技進步、催生源頭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是科技強國、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美、俄等國高度重視反應堆、加速器、放化設施及熱室等大型核科學基礎設施的布局與建設,已建成眾多世界一流、功能強大的核科學裝置群,這些大型核科學基礎設施有力確保了美俄在核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領先地位。
因此,面對國內目前研究堆數量不足、能力不夠、不能滿足戰略高科技發展需求,核科學基礎設施缺乏統籌管理,設施運行費不足制約設施發揮作用等問題,我也希望通過“兩會”建議國家從加強頂層謀劃、制定大型核科學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統籌管理、提升核科學基礎設施管理水平以及設立專項運行經費與開放共享機制、提高利用效率等三方面入手,加強我國基礎研究能力及原始創新水平,為我國戰略高科技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