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路上的靚麗風采
2020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定出科技進步獎共76 項,其中,一等獎 6 項、二等獎 19 項、三等獎 51 項;技術發明獎 2 項,其中,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1 項;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 2 項;創新團隊獎 4 項( 其中 2 項并列第三 );青年優秀創新人物 5 名。
為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宣傳核能行業創新工程、創新團隊、創新人物,展示核能行業篤行務實、追求卓越的精神,協會《中國核能》雜志從2021年第一期開始對核能科技獎部分獲獎的創新集體和創新個人進行綜合報道,以饗讀者。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技術的復雜性、事故的突發性、社會公眾的極度敏感性等特征。美國911事件和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國際社會對核設施的安全性更加關注。確保核安全,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全體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者的初心和使命。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核電廠廠址與構筑物安全分析及評估團隊成立于2011年,團隊負責人為“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潘蓉研究員, “十年磨一劍”,從最初幾乎為工程經驗零起點、剛出校門的“八零后小班組”,逐步成長為專業配置齊全、高素質、高水平的“正規軍”。人員規模不斷壯大、技術能力漸趨完善,為我國民用核設施廠址與構筑物領域的核安全監管提供了全方位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成果累累,已成為我國核工程建構筑物領域的“安全守護者”。
核電快速發展 創新團隊應運而生
21世紀以來,我國核電事業的快速發展。為解決我國核電安全監管能力建設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滯后的問題,2010年國家批復同意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人員編制擴充。作為中心內設機構之一的廠址結構室更名為廠址與土建部,廠址與構筑物安全分析及評估創新團隊便在2011年初應運而生,由新上任的部門負責人潘蓉主持工作。團隊成立之初僅有員工5人,而且基本上都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雖然都是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專業涵蓋結構工程、地震地質、工程地質和工程水文等專業領域。雖然學歷較高,但絕大多數初出校門,沒有核設施領域的工程經歷,總體上難以承擔當時繁重的審評任務。為了帶好這支年輕的高學歷隊伍,潘蓉經常循循善誘指導他們:“一要敬畏核安全,審評工作馬虎不得,提出問題要嚴謹細致;二要腳踏實地,深研專業,爭取成為某個方向的專家。”
▲潘蓉參加第25屆世界核婦女大會
潘蓉特別重視團隊成員的專業學習,并且以身作則,為建設學習型團隊不辭辛苦,在繁忙的業務工作之余,自己還在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是部門領導,因為和年輕人亦師亦友,大家都稱她為“潘老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團隊養成了勤奮學習、追求卓越的良好工作氛圍。針對業務能力提升,她一方面分批次派遣年輕技術人員到核電設計院培訓學習;另一方面邀請資深專家對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專業培訓,結合審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討。為加強審評的深度,提高校核計算和獨立驗證能力,積極配置計算軟件系統,團隊逐步配齊了ANSYS、LS-DYNA、MIDAS、SASSI等結構專業分析軟件。
目前,團隊在核電廠核島廠房結構的動、靜力有限元分析計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團隊成員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首屆學術交流中一舉摘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兩項大獎,多年來累計獲得3次一等獎和多次其它獎項。
為提高審評人員的國際視野,團隊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法國IRSN、美國NRC等建立了密切的業務聯系,通過中歐合作項目派遣人員駐外學習交流。同時,作為中國核學會核安全分會構筑物安全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中國鋼結構協會核電鋼結構分會理事長單位和中國核工業勘察設計協會廠址安全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團隊自2016年起已舉辦了5屆中國國際核電建構筑物可靠性與抗震性能評價技術會議,已成為我國核工程建構筑物領域科研人員的技術交流中心,在行業中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力。
聚焦技術前沿,創新成果持續出現
核電廠址是國家保障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戰略實現的必備稀缺資源,正確選址是確保核電安全的第一關。核電廠選址需要考慮諸多因素,而且條件苛刻,要綜合考慮地震、地質、氣象、水文、交通、爆炸和飛機墜毀等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也要充分論證核電廠對環境和公眾的影響。核安全有關構筑物是核電廠安全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核電廠中的系統、設備、部件提供支撐和保護,特別是混凝土安全殼是核反應堆的圍護結構,也是核電廠安全防御體系的最后一道實體屏障,一旦安全殼結構發生劣化破壞,危害巨大。
美國“911”恐怖襲擊引起了公眾對于大型飛機撞擊包括核電廠在內的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建筑物的關注,美國核管會在“911”后要求美國國內核電廠對抵抗大型商用飛機的惡意撞擊進行評估。日本福島“3.11地震海嘯”核事故是一個典型的由極端外部自然事件引發的核事故,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都開始進行地震海嘯等外部災害下核電廠的安全裕量評估。
作為“專家型”帶頭人,潘蓉帶領團隊始終奮斗在業務第一線,緊密跟蹤國際前沿技術熱點。針對國家核設施廠址與構筑物安全技術需求,潘蓉組織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形成整體攻關能力,申報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分課題“核安全相關鋼板混凝土結構抗震技術研究”“大型商用飛機惡意撞擊問題的研究”和環保公益課題“中國沿海核電建設場址地震海嘯危險性分析”“核電廠外部事件安全裕量評估”等國家和省部科研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是團隊針對核電廠地震安全評價中確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應用、發震構造與彌散地震評價、我國核電廠設計基準限值以及設計輸入地震動確定等重要技術環節,提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核電廠地震安全評價技術準則以及與抗震設計相關的安全要求。
二是團隊較全面地對我國沿海地震海嘯災害進行了研究,確定了影響我國沿海核電廠址安全的地震海嘯震源模型及參數;開發了分析越洋及近場地震海嘯傳播的數值模擬平臺,并編制了我國地震海嘯危險性圖。
三是團隊系統地研究了核電廠址審查地震的確定方法,并創造性地提出了適用于我國核電廠址的地震安全裕量評估的思路方法;建立了完整的外部水淹裕量評估工作流程,提出了較為完善的以場景評估法為主、輔以PSA的水淹裕量評估方法。
四是團隊開展了鋼板-混凝土結構構件系統性試驗研究,構建了鋼板-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體系,創新提出核電廠鋼板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提出鋼板混凝土屏蔽廠房結構分析模型和方法,形成國家標準《核電站鋼板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GB/T51340-2018),填補我國核電廠鋼板混凝土設計應用標準化的空白。
五是團隊深入航空維護基地,通過實地掃描和模型轉化,創建了可用于結構撞擊分析的精細化商用飛機模型及信息數據庫,為模擬分析給出了合理的撞擊荷載、撞擊參數以及設計對策,建立了考慮飛機撞擊效應時的荷載設計標準,解決了我國核電站結構抵御飛機撞擊作用的結構設計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為國家核安全局編制《核電廠抗大型商用飛機惡意撞擊評價管理辦法》提供了技術支持。
▲團隊赴“國和一號”進行技術交流
提高技術能力 助力核電安全監管
十年來,潘蓉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前行。團隊在核電廠大型商用飛機惡意撞擊分析、鋼板混凝土結構抗震技術、安全殼極限承載力評估和隔震性能分析等熱點、難點問題研究方面已處于國內領跑地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7項,其中“核電廠地震安全關鍵技術研究”獲2016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代核電鋼板混凝土組合結構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獲2017年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提高第三代核電結構抗震安全性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獲201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因為貢獻突出,潘蓉2016年獲得原環境保護部專業技術領軍人才榮譽稱號。自成立以來,團隊在核工程領域核心以上期刊已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國家標準2部、專著7部。2020年該團隊獲得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核能科技獎“團隊創新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19年,國家核與輻射安全技術研發基地一期已經建成,內涵建設正加緊實施,國家核電發展戰略與核安全技術需求也為團隊建設帶來了重大機遇。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潘蓉坦言,“核安全永遠在路上,技術創新永遠無止境”,團隊將牢記我國核工程建構筑物領域 “安全守護者”的初心和使命,瞄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核能安全研究、核電建造質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等領域繼續攻關,在生態環境部( 國家核安全局 )領導下,發揚“一家人、一件事,一條心”的理念和嚴慎細實的作風,為我國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團隊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