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當地時間5月20日01時15分,中核華興承建的“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K2)機組正式進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走出去”第一站順利建成。也是中巴建交70周年在核能合作領域的累累碩果。
然而,對于長年奮戰在高溫酷暑、完全封閉環境中的“華龍”建設者來說,為了打造好這張“國家名片”,是如何做到“吹盡狂沙始淘金”的呢?來看《中國核能》“走出國門的‘華龍’”欄目中卡拉奇建造者鮮為人知的事跡,體會他們妙趣橫生的生活。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阿拉伯海岸有一個“中國村”,住著“華龍一號”海外首堆的建設者,中核五公司K2/K3項目部的中方人員。2018年,這里是足不能出村、資源匱乏、枯燥乏味的生活條件,綠植、蔬菜也極其缺乏。隨著人員增加,場外蔬菜輸送時常無法滿足需求,員工們長期缺乏維生素,職工健康問題是個大問題。
要讓大家“吃好飯、睡好覺、干好活”,成為項目部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話題。這里常年高溫、陽光普照,是大自然的饋贈,也為蔬菜種植提供了最天然的保障,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墾荒種樹、改良土地種菜是非常實在的好辦法。說干就干, K2/K3項目部黨委充分發揚三五九旅“南泥灣”革命精神,帶領項目部員工在“中國村”住地周邊開荒種地,在這片鹽堿地帶搞起“南泥灣”大生產!
卡拉奇項目部員工們開墾荒地
“墾荒種樹、改良土地種菜”在卡拉奇核電現場啟動后,首先要改造的則是種植環境。種菜不易,開荒更難,當地的自然條件不適宜種植,土質過于貧瘠、無肥力,氣候干燥、雨水稀少,需要人工澆灌。在項目部黨委的號召下,項目部員工自發參與,組織相關部門利用現場污水處理系統,采用直接播種、室內育苗、大棚栽培、滴灌澆水等多種方式,經過多次試驗,大家在失敗中摸索、在成功中改良。
現場土質堅硬,員工們就用鐵鎬將整個土地翻一遍,用鐵紗網將土里的碎石塊進行過濾,開墾好的地用田埂分割成數個地塊,施底肥、灌水(中水)、育苗、移栽、再施肥、再澆水。每一個步驟、每一道環節,絲毫不敢馬虎,經過精心選種、種植,多次試驗,終于選對了適宜的種子、找對了種植方法。經過一次一次的嘗試、一輪一輪的優化,種植成活率不斷提升、菜品種類不斷得到豐富,“南泥灣”蔬菜逐漸小有名氣起來。
“南泥灣”蔬菜豐收了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地方蔬菜食品供應也成了焦點。在海外疫情防控的戰場上,“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建設現場的后勤保障工作卻井然有序,“南泥灣”蔬菜種植基地里,自給自足的綠色蔬菜正源源不斷地出現在餐桌上。
疫情伊始,項目部便意識到后勤保障將是戰疫情的重要一環!“南泥灣”蔬菜種植基地的生產工作要鉚足勁往前趕,一刻不停歇,為海外華龍首堆建設保駕護航。經梳理歸類,清點庫存菜種800余包,包含31個蔬菜種類,結合蔬菜成熟周期,調整蔬菜種植結構,排定梯度種植計劃,力爭不間斷保障項目部員工的綠色蔬菜供應。
經三年多的艱苦發展和不斷摸索,中核五公司卡拉奇海外項目“南泥灣”蔬菜種植基地已開墾田地22塊,占地面積約64畝,種植蔬菜品種達50余種,累計收獲蔬菜瓜果800余噸,飼養家禽種類達10種,并配合修建6個消防蓄水池,養殖了黑魚、羅非魚等水產品。2021年1月,“南泥灣”蔬菜種植基地的農作物產量達84噸,較歷史最高產量月增產近兩倍?!澳夏酁场笔卟朔N植結構的成功優化,不僅保障了本單位職工的綠色蔬菜供應,還向中國中原、中海等單位提供了新鮮綠色蔬菜。
朝氣蓬勃的團隊
漫天黃沙的卡拉奇荒地化作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不毛之地變成“塞外江南”。由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出發,中核五公司K2/K3項目部黨委大力推動“菜園子”工程建設,形成了現在的“南泥灣”綠色種植基地,從根本上解決了蔬菜供應問題。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正是南泥灣精神的踐行和延續!山川異域、同心同行,中核五公司卡拉奇項目海外華龍建設者堅守一線、守土擔責,鑄就了海外華龍建設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