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中國核工業系統先后編纂了四部史書,即《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發展史》、《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中國核工業發展簡史》、《中國電力工業史·核能發電卷》。四部史書的編纂,是值得認真總結的,以作為今后從事史志編纂工作的借鑒。
一、取得的成果
四部史書的編纂,到目前為止,歷時6年多,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人數500余人,四部史書的總篇幅約260萬字,是核工業文化建設的大事和里程碑工程。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發展史》的出版,滿足了中央巡視組對中核集團要有一部完整集團發展史的要求,補充完善了核工業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增強了核工業的軟實力。
《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實現了編纂目的。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核工業創建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比較正確地總結了核工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得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中國工業史指導組專家認為,《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階段劃分比較合理,內容比較詳實,結構比較完整,脈絡比較清晰,敘事比較客觀,立論比較理性,文字比較通順,沒有什么顛覆性的大問題。中國工經聯執行副會長路耀華對《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的評價是:起步晚,進展快,效果好。由于全體編纂人員的共同努力,只爭朝夕,2018年才啟動的核工業卷,跟上了2015年就在人民大會堂簽約啟動的“大部隊”,不但沒拖后腿,而且領跑了,成為第一個與中央黨校出版社對接出版的單位,成為第一批出版的7卷之一。
《中國核工業發展簡史》以較小的篇幅,圖文并茂的形式,使讀者用較少時間對黨領導下的中國核工業6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經驗啟示的概況,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核工業內部培訓和新進員工詳細了解學習相關歷史提供線索和脈絡,也為關心支持核工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
《中國電力工業史·核能發電卷》是《中國電力工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核能發電,《中國電力工業史》就不完整。《中國電力工業史·核能發電卷》的編纂,填補了中國電力工業史的空白。
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編寫上述四部史書的過程中,編寫人員深深感到,問題很多,困難很大,主要地集中地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缺乏史志人才
本來,核工業不缺史志工作人員。20世紀八九十年代,核工業通過大面積修史修志,培養了一批史志工作骨干。后來核工業進入調整改革時期,生存壓力非常之大,人力物力財力精力集中投入到經濟建設主戰場,導致了如今面臨的史志人才斷層。有李鷹翔這樣年逾九十的“活檔案”,但沒有成熟的“司馬遷”。
《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具體由誰來寫呢?熟悉整個核工業歷史的往往屬于“三高”人士:年事高,職務高,水平高,他們要么沒有精力、愿望和興趣編史,要么工作繁忙,抽不開身。年級輕的精力充沛,往往不熟悉行業。最后,只能從實際出發,選擇相對熟悉核行業的人嘗試著寫史,“摸著石頭過河”。
在編纂隊伍的組建方面,我們注重了幾個結合:
一是上中下相結合。組織指揮系統方面,決策層、組織層、執行層三結合。二是老中青三結合。老同志發揮智囊作用,中年人是編纂骨干。年輕人參與編纂工作,既是錘煉,也是培養,他們還有熟練掌握現代辦公技術等優勢。這樣一來,把了解情況的人,文字功底好的人,能獨當一面的人,電腦熟練的年輕人等各方面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整體編纂合力。三是專兼職相結合。沒有專職人員不行,不專職就不專心。撰稿人大都是兼職的,工作在第一線,本職工作非常繁重,只能利用業余時間承擔撰寫任務,加班加點。
盡管如此,由于參與初稿寫作的同志大多從事宣傳、黨務和技術工作,職業習慣在史書初稿寫作過程中潛移默化,時隱時現。一些稿件只是材料的堆砌,甚至是純粹的流水賬,沒有史的味道,有的像領導講話或工作總結,有的像新聞消息或通訊特寫,有的像技術論文或學術報告。一些重點章節內容偏少篇幅偏短,一些無關宏旨的章節卻洋洋灑灑濃墨重彩,存在篇幅失衡、前后矛盾、互相重復、互有遺漏以及顆粒度不一、文風不一等現象。盡管統稿組下了很大功夫,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
(二)缺乏系統的文化史料
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是史志工作的基礎工程。寫史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史料缺乏。1988年前核工業的檔案已移交國家檔案館,給檔案查找、利用帶來諸多不便。核工業很多檔案文獻涉密,查檔需要層層審批,也給查找帶來諸多困難。
加之幾十年來,隨著時間流逝和機構改革、關閉破產、屬地化、調整改革、重組改制、人員變動等原因,有關核工業歷史的許多人文資料逐漸散失,查找和甄別比較困難。核工業改革開放、走上市場化道路以后,整個核工業對文化檔案文獻的重視程度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技術先進了,資金雄厚了,但文化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可利用率并不盡如人意。而且伴隨核工業大一統時代的結束,核工業由部委的集中統一管理走向企業化、多元化,客觀上也給史料的集中收集帶來困難。無論是涉核集團還是涉核行業協會,都沒有核行業完整的資料,商業競爭導致的相互信息封鎖勢難避免,尤其缺乏新時期的完整資料。
八十年代以前,核技術應用基本是核工業主管部門一元化領導,核工業企業化市場化以后,核技術應用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呈現跨越系統、開枝散葉、遍地開花之勢,深入國民經濟許多領域,成果頗豐。國資委監管的幾家涉核央企雖是國內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集團軍”,但在整個國內核技術應用產業“大蛋糕”中只占很小一塊。因此,核技術應用產業材料收集難度很大,在書中的反映顯得不夠充分。核電設備制造企業也很多,中核集團或者編纂團隊與他們的聯系也很有限,了解很有限,同樣面臨資料收集上的困難。
在史書編寫過程中,我們積極發揮集體智慧,嚴格按程序辦事,以彌補知識和史料的不足。許多專家提出許多有價值、有分量的意見,還得到中國核工業內外部有關方面領導與其他同志的指導和幫助,四部書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注重程序的完整和規范。向相關單位發放三級大綱征求意見,以充分體現寫史的嚴肅性、科學性、民主性。初稿層層審核把關,層層保密審查。初稿出來后,廣泛征求意見,力求史稿符合歷史事實,不出差錯和遺漏。嚴格三審三校制。編纂委員會、審定委員會、編輯部各司其職,不打亂仗。
由于史料缺失,致使一些事物相互關系無法理清,一些事情無法說清說透,更不用說生動、親切、感人。史料缺失對四部史書編纂工作的制約和掣肘,難以盡述。如個別領導提到的,三代核電技術招標問題是個大事,應該寫進中核集團發展史,考慮到這件事是國家行為,由國家相關部門操辦,中核集團知情人甚少,我們找不到相關史料,只好舍棄。下放地方的地質隊等單位的資料都存在收集難的問題。
(三)缺乏對核工業歷史的研究
核工業領域寬廣厚重,核工業歷史博大精深。核工業系統內外都對核工業歷史研究不夠。比如,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的概念(艇體下水、舾裝完畢后在船塢附近首次試航、首次出海遠航)、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的時間都存在爭議。船舶部門與核工業部門采用的時間不一樣。船舶部門采用的下水時間是1970年12月26日,而核工業采用的是1971年9月。最后,我們采用折中的辦法,既寫艇體下水的時間,也寫首次出海遠航的時間。
核工業系統內外不但對核工業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研究不夠,對1988年企業化后的核工業歷史研究更加不充分,對1999年以后一分為幾的核工業歷史的研究尤其不充分,不深入。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產生的利益沖突,導致研究工作難度進一步增加。
研究不夠導致概括提煉和生動形象不夠。一般性史實敘述多,上升到國家、民族乃至全球的宏觀層次和視野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少,概括提煉少。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難以跳出技術角度,完成身份轉換和語境轉換,專注于技術指標、設計參數、反應堆熱工水力特性等,缺少宏觀把握和形象思維能力,粗細失宜,容易陷入就事論事的“小我”思維,有時只有硬度,沒有溫度。只有骨頭,沒有血肉。因而經驗教訓少,“照鏡子,正衣冠”和“知興替”、“明得失”的作用發揮打了折扣。
(四)缺乏對一些問題的共識
1.在編不編史的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有同志認為,編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發展史》沒有必要,現在時機不合,一般都是隔代修史,后人寫前人的歷史,自己不能寫自己的歷史。這個意見不無道理。但從另一方面看,隔代修史一般指的是國史。事實上,通過編纂核工業相關史書,記錄核工業波瀾壯闊的歷史和艱辛奮斗歷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傳承核工業精神和光榮傳統很有必要,正當其時。從編纂情況看,現在收集資料已經很難了,許多資料已經散失,一些了解情況的老同志也已進入耄耋之年,如果再等若干年,許多資料更難收集,編纂難度更大。
2.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存在不同意見。如關于核工業的標志性成就問題,有同志認為采用通用的說法即“兩彈一艇”為好,也有同志主張改為“兩彈一艇兩堆一機”(“兩彈”指原子彈、氫彈,“一艇”指核潛艇,“兩堆”指30萬千萬原型堆核電站和采用三代技術“華龍一號”建設的核電站,“一機”指離心機。)更有代表性,“兩彈一艇”是核工業改革開放前的標志性成就,核工業改革開放后的標志性成就沒有得到體現。再比如核武器單獨成編的問題,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編輯部與中物院開始也有分歧,通過溝通并請示中國工經聯同意,尊重了中物院的愿望,后因該編未走完相關程序,未能實現最初設想。對于各種各樣的不同看法,編纂人員努力擺正位置,對歷史和國家負責,對核工業前輩和后代負責,站在國家高度,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大度包容,對事不對人,對事不對事主(單位)。嚴格自我約束,處理好中核與其他單位的關系,對可能影響團結的敏感問題一律不說。盡可能兼顧各方意見和訴求,協調立場,在思想認識、內容設計、路徑選擇等方面,找出能形成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三、建議
(一)核工業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企業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是筑就企業百年基業的精神支柱。華為的做大做強,始終伴隨著華為文化的精心培育、獨特個性和興旺發達。核工業一路走來,“兩彈一星”精神發揮著根與魂的作用。我國要建設核工業強國,必須讓核工業的文化光輝一直照耀新發展階段,為新征程“鑄魂補鈣”,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強基固本。我們要警惕一些地方出現的經濟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不良傾向,要注意防止“錢賺得很快很多,文化也丟得很快很多”的現象的發生,讓核工業人扎根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里,有錢三強、鄧稼先、于敏、徐銤等精神路標。我們現在有這個經濟實力,也有責任、有義務支持文化強企工作。建議多發揮核工業自身文化遺產的作用,如組織干部培訓,井岡山、延安、紅旗渠要去,同時,也要多到221廠、504廠、404廠、816廠、711礦、秦山核電站、福清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國和一號示范電站去,到這些孕育“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和新時期核工業精神的發源地去,這些地方是核工業自己的“井岡山”、“延安”和“浦東”。要把這些核工業前輩和當今核工業人靈魂所系、情感所在,呈現給領導干部(關鍵的少數),呈獻給年輕人(核工業的未來),使這兩部分重點人群多一點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打牢核工業發展的文化基礎。
(二)充分發揮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核工業發展的橋梁紐帶和統籌協調作用
在“兩彈一星”研制工程中,中央專委作為具有高度權威的權力機構發揮了集中統一領導、統籌協調各方大力協同的巨大作用。如今,專委沒有了,但有主管部委,部委不合適出面或沒有精力顧及的事情,還有行業協會。《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的編纂工作由中核集團牽頭,在編纂過程中,由于涉及外集團或中央管理的研究院,協調工作難度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編纂成敗看協調。如果有些工作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出面,可能順暢一些。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與涉核產業集團不同,相對超脫,受市場競爭影響和利益羈絆少,核工業的一些工作由行業協會抓總,協調力量,協調立場,發揮橋梁紐帶和統籌協調作用,有時比由涉核集團出面要方便得多,管用得多。
(三)加強核工業史志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核工業史志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四部史書雖然如期完成了編纂任務,但距嚴肅的學術著作都有一定差距。一是系統性不夠。局部層面存在碎片化的問題。中科院、清華大學是中國核工業科研的重要力量,沒有參與進來,參與面窄了一點;二是高度深度不夠,對核工業地位、作用、影響沒有寫到位。有些地方國際視野不夠。編寫人員對國際核工業、對中國在世界核工業的位置了解不多,嚴重缺乏史料支撐,比如嚴重缺乏蘇聯援助中國核工業的第一手資料,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比和觀照。中國核工業在世界核工業的地位與作用體現不夠;三是遵守學術規范不夠。編纂史學著作,一般要先編寫資料長編,我們缺少這個過程,直接就進入初稿寫作。引經據典不夠,注釋不多,不夠權威、科學;四是改革開放后核軍工反映不夠,容易讓人們產生誤解,以為改革開放后核軍工表現平平,乏善可陳;五是調研走訪不夠,很少走訪關鍵人物、重點現場、展覽場館;六是教訓總結不夠,鏡鑒價值不夠。如在核工業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794礦礦難沒提。還有我們發展核力量進展頗快,發展核電卻一波三折,原因是什么沒有分析。等等;七是專業性與通俗性關系處理不夠到位,四部史書都程度不同存在。核技術應用、核動力技術研究、有關核電站運行管理、技術服務的書寫等內容更加突出。一些東西寫得太細,像科技論文或者物理教科書。盡管統稿人員下了很大功夫糾偏,與史接軌,仍然留下一些過于專業化的痕跡。一些內容是平面的,靜態的,存在一些概念式的抽象的敘述,平面的科技知識的介紹,靜止的相關工作狀態的表述,像北方冬季凝固的“冰河”,干巴巴的,看不出進展,沒有演變過程,沒有立體感、動態感、節奏感、歷史感、縱深感,一些內容沒有發生年代、人物、實施主體,像科普;八是一些內容缺乏溫度。中國核工業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充斥家國情懷的行業。《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科技感很強,人文感弱了一些,“溫度”不夠,家國情懷表現得不夠,文化精神面貌展示不夠,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表現得不夠。編纂人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升溫”,增添了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故事。
鑒于上述情況,建議依托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建立核工業史志人才庫,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史志人才培訓班,成立核工業歷史研究會。核工業歷史是黨史和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個人認為,中國有“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也應該有或更應該有核工業歷史研究會。我們不但應研究“兩彈一艇”歷史的人和事,還要研究“兩堆一機”的人和事,還要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在“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背景下重新審視自力更生與依靠外援的關系,把握核工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地位與作用等,使核工業歷史研究繁榮發達,百花齊放,為核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四)加強核工業文化檔案文獻工作
核工業相關成員單位在檔案資料工作方面,目前普遍不夠到位,與實際工作需要存在明顯差距。一些人的職務行為形成的文化方面的資料,非常有價值,退休時沒人要,也沒有交,導致一些精彩的有價值的資料被帶走,要的時候找不著了,擁有者也不吭聲,對單位來說是一個不顯山不顯水但其實是不小的損失。一些單位盡管調整了,解散了,如果有必要,要搶救式地開展文化資料的收集,挖掘有用的部分,否則就只有留給后人去“考古”了。
(五)加強年鑒工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編纂《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發展史》、《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中國核工業發展簡史》、《中國電力工業史·核能發電卷》四部史書,都學習和借鑒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年鑒。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年年出年鑒,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舉動。今天的年鑒,就是明天的史料。核工業有條件的單位都應該編寫年鑒。
(作者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發展史》、《中國工業史·核工業卷》、《中國核工業發展簡史》、《中國電力工業史·核能發電卷》四部史書編纂團隊的的核心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