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1991年12月31日,中國巴基斯坦核電站合作合同在北京簽署。
△ 1991年12月31日,中國巴基斯坦核電站合作合同簽字儀式
此時距離我國大陸實現民用核能零的突破,剛剛過去15天。
△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被譽為“國之光榮”。我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此后近20年里,中巴雙方又續簽了同為30萬千瓦的恰希瑪核電站二、三、四期工程合同。
從自主設計建造核電站的突破,再到出口核電站的突破 ,1991年的12月,我國核電發展的歷史上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走出去”的先河
我國與巴基斯坦簽訂的這份建造與秦山核電站同樣堆型的30萬千瓦機組合同,是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項成套設備出口和技術出口項目,實現了向國外“原裝”出口核電機組,開創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先河。
恰希瑪核電站四期工程共四臺機組(以下簡稱C-1、C-2、C-3、C-4),總裝機超過13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巴基斯坦總發電量的6%。上海核工院先后承擔了這四臺機組的設計總包工作。
△ 1993年8月1日,C-1主廠房底板第一罐混凝土澆注(FCD)。2000年6月13日,C-1首次并網發電。
△ 2005年12月28日,C-2 FCD。2011年3月14日,C-2首次并網發電。
△ 2011年3月4日,C-3 FCD。2016年10月15日,C-3首次并網發電。
△ 2011年12月18日,C-4 FCD。2017年6月25日,C-4首次并網發電。
恰希瑪核電站的談判成功和勝利建成,使我國核工業系統有關單位得到了大型工程設計出口項目的合同技術談判與商務談判、工程設計、合同管理與項目管理、建筑安裝、大型精密貴重設備跨國運輸、人員培訓、電廠調試等諸多方面的實踐機會,是使中巴雙方互利、受益的工程項目。
在合同談判、工程設計與設備設計、現場技術服務實踐中,也進一步提高了上海核工院干部員工的市場經濟意識和行政、技術、工程項目、質量、檔案管理水平,加快了既能勝任涉外工程與設備設計,又具有專業管理知識與技能,適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熟悉國際慣例與國際法的外向型專業隊伍的培養。
2難啃的“軟”骨頭
恰希瑪核電站廠址地處巴基斯坦旁遮布平原柴爾沙漠的西北部,離它最近的海岸線在九百多公里外的卡拉奇附近。
△ 恰希瑪核電站地理位置。
和大部分核電站建在堅固的巖石上不同,恰希瑪不但地震多發,地表還覆蓋著超過200米的砂性沉積層。軟土地基上的建筑容易發生不均勻沉降,造成建筑物傾斜。如果核島廠房和常規島廠房的沉降量出現差異,就有造成主蒸汽管道和主管道破裂的風險。這是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不僅國內從未有過在砂土地基上建造核電站的先例,在國際上也很罕見,難度大、可供借鑒的經驗很少,只能重新摸索。
上海核工院先用兩年的時間成功解決了核電站土建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土體—結構的相互作用問題,獲得了國際原子能專家的認可。通過計算和改進,電廠的強度能夠抵御地震襲擊。
同時,為了減少不均勻沉降的影響,上海核工院對核島廠房布置進行了改進設計,把反應堆廠房、核輔助廠房、電氣廠房和核燃料貯存廠房構成一個整體的核島建筑群,坐落在同一個85mX87m方形底板上,反應堆廠房位于核島中央位置,盡可能使核島重心與底板幾何中心重合,使底板受載均勻。
△ 如圖,C-1安全殼廠房(圓柱形建筑)在核島(方形建筑)的中央。從1993年正式開工到1998年土建基本完成,5年時間里機組沉降了51毫米,完全在預期之內,而不均勻沉降只有3毫米,也在預期之內。
3承上啟下的“二代+”
C-1的設計以秦山一期為基礎,吸取了大量的秦山一期建造運行過程中的反饋經驗,遵循國際安全規范,結合恰希瑪廠址特點,實現多項創新研究和設計。
C-2的設計除了嚴格遵循國際公認的安全準則規范,還考慮了巴基斯坦核安全當局頒布的核安全法規PK911的要求,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改進和提高:
01全面采用了PSA(概率安全評價)技術進行設計分析,改進和平衡了核電安全系統設計;
02采取了較為完整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對策措施;
03結合C-1運行反饋,采用人因工程原則,提升和優化了系統設計,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可靠性。
△ 參與C-2人因工程集成系統確認試驗的工程師們
C-3/C-4項目是C-1和C-2項目的延伸,其順利建成是對C-1和C-2整套設計文件體系的檢查和驗證,充分顯示了C-1和C-2施工圖紙、設計技術條件、設計說明書、設備設計文件等各類設計參數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 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4臺機組
2007年,“恰希瑪核電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恰希瑪核電廠(1號機組)榮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2016年,“恰希瑪核電二期工程的設計研究及創新”榮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資料顯示,C-1和C-2兩座核電站絕大部分設備材料都實現了“中國制造”。圖為C-1壓力容器吊裝就位。
此外,恰希瑪項目作為中國第一座出口核電站,為了與國際接軌,中方大量采用了國際/國外標準和規范,逐步建立起與國際/國外標準接軌的、適應本國特點的核電廠設計、建造標準體系。
如果說,秦山開辟了中國核電發展的新紀元,鑄就了“國之光榮”,那么從C-1的技術攻關,到在C-1基礎上作出11 項重大項目改進的C-2,再到C-3、C-4的建設,恰希瑪核電站的安全性和經濟持續提升,使中國自主設計的30 萬千瓦核電站的核電安全設計技術達到了“二代+”標準,我國核電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能力達到了新水平。
恰希瑪項目的建設,也為上海核工院大量的年輕技術人員提供了實踐的舞臺,為上海核工院承擔三代核電自主化的國家使命、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型號“國和號”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技術人員。
4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朱镕基總理曾高度評價恰希瑪核電站“將作為兩國人民傳統友好關系的象征,作為發展中國家之間‘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載入史冊”。
早在1986年,中巴兩國就簽署了《中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1988年,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就到上海了解上海核工院和秦山核電工程建設情況。1989年,38名巴基斯坦技術人員又到上海核工院接受了為期三個多月的技術培訓。
1990年3月,上海核工院派遣林偉賢、夏祖諷、陳學文、劉英泰4人組成的廠址考察團首次踏上了恰希瑪的土地。
△ 左起:劉英泰、PAEC(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人員、夏祖諷、林偉賢、 PAEC人員、陳學文。林偉賢和夏祖諷都曾任上海核工院副總工程師,是七二八工程土建主要設計人。
1992年起,上海核工院按技術轉讓協議要求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并接待了多批巴方人員來院培訓和參與設計。從建造圖紙到試驗資料,從計算機程序到人員培訓,上海核工院為巴基斯坦積累了大量技術儲備,培養了大量核電人才,幫助其健全了核電工業體系。
除核電專業人員的培養、能源結構改善之外,巴基斯坦的工業制造水平,也在恰希瑪工程中大為提升。從C-2到C-3、C-4項目,巴制設備的比例有了很大提升。
△ 2005年1月,第一批巴方設計參與人員結業。
三十年間,上海核工院持續為恰希瑪核電站保駕護航,技術支持服務范圍從一臺機組逐步增加到四臺。至今,上海核工院仍每年為巴方解答百余份專家咨詢單,不但進行運行評估、提供換料方案、編制設備檢修大綱等,還作為技術后盾隨時幫助其解決緊急技術難題,保障了電廠的安全順利運行,還在支持中不斷提升電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2008年10月9日,上海核工院承擔的C-1熱檢修車間EPC總承包項目完成最終驗收。
近期,雖然疫情阻隔了雙方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但上海核工院對巴方的支持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電話會、視頻會自不必說,公司巴基斯坦技術服務團隊還多次赴恰希瑪現場,開展機組功率提升項目和應急泵項目等多項支持工作。
△ 2021年5月,C-1核電機組增容改造項目進入項目正式實施階段,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承擔相關設計支持服務工作。
中巴雙方的友誼也在不間斷的合作中不斷鞏固和升華。
△ 2010年10月,上海核工院組織支援巴基斯坦抗洪救災捐款;2020年3月,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為巴基斯坦相關合作方捐贈防疫物資。
三十年,四座中國“智”造的核電站在異國他鄉拔地而起,蔚為壯觀。
三十年,從0到1再到“走出去”,從“二代”到“二代+”再到“三代”,核能技術飛速躍升。
三十年,一代又一代的728人在奮斗征程中前赴后繼,“國之光榮”精神薪火相傳。
最清晰的足跡,都是留在最泥濘的道路上的。這些足跡,指引著后來人前行的方向。
一個30年的結束,是下一個30年的開始。
攜手并肩,共赴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