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要躋身世界領先行列。核基礎研究是核事業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根基。對此,在此次“兩會”期間,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團副總工程師羅琦。
羅琦認為,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戰略格局深刻演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核領域基礎科研是先進核動力、先進核材料和核技術應用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加強核科技基礎科研,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整體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實現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核工業,推動我國建成世界核工業強國提供堅實基礎,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提供戰略支撐和力量保障。
核領域基礎科學主要涉及核物理、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以及放射生物學等領域,是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發展中的基礎科學問題,是核事業生存與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標志。
只有更好地加強核領域基礎研究,打好基礎,才能實現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建設核強國的目標;才能更有效地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才能面向“十四五”,將核工業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核科技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地位作用進一步凸顯,核科技自立自強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迫切和重要,實現核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也在于全方位加強我國核領域基礎研究,在科研經費、人才培養、專項建設,基礎研發平臺搭建以及創新實驗室的設立等層面進行投入與加強。
現階段核基礎領域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核領域基礎研究經費不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核工業改革大幅調整,核科技投入大幅減少,核科技力量建設嚴重弱化,核領域基礎研發投入與美俄差距逐漸拉大。當前研究難點越來越向基礎性、前沿性方向聚焦,一些基礎理論、先進材料、先進手段的差距導致了我國核科技創新“從0到1”原創性突破少、跟仿模式未完全擺脫、創新體系性不強等問題。從現階段看,核基礎科研需要高強度持續投入,提前規劃布局,加快彌補核基礎研發的短板;
其次是核領域基礎研究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先進核動力更好更快發展。先進核動力發展離不開反應堆物理與核材料等核領域基礎學科。美、俄等核強國一批先進核動力技術不斷轉化為國家戰略與產業能力,得益于其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基礎科研投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我國瞄準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將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我國核科技事業發展,但一些基礎理論、先進材料、先進手段限制了核科技的發展;
科研院所發展面臨人員、設施以及技術不足等困境,當前,中核集團各科研院所肩負著自“兩彈一艇”以來最為繁重的科研任務,但基礎研究薄弱、歷史欠賬多等問題逐漸凸顯,基礎研究恐成為制約我國核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短板,亟需大力加強。
羅琦建議,一是要設立國家核基礎科研專項渠道,建立基礎科研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將科研院所全部納入基礎性科研院所穩定支持范圍,合理有序部署一批核領域基礎科研重大項目,實現核基礎科研可持續發展,塑造原始創新“動力源”;
二是通過科技創新,實施集智攻關,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先進核技術在空天、海洋和陸地新的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服務于新時代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注重精神傳承與人才培養,“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這才是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在采訪中,羅琦不止一次的提到,現階段科研人員要將老一輩核工業人的精神傳承下去,核工業發展以來又涌現了一批從事基礎研究的核科研首席專家和學科帶頭人,他們秉承著這份精神,勤勉認真地從事著核基礎領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種精神應該流傳下去,在精神的鼓舞中夯實基礎,共同推動核工業由大向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