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中國核工業痛失功勛。
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在一檔節目中說:“在他的名字前面,總會有很多的形容。他是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他是滿門忠烈之后,他賡續了‘愿將此身長報國’的紅色血脈,他更是新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他的名字叫彭士祿。”
2021年3月22日,這位96歲的老人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面對這么多頭銜,彭士祿更喜歡稱自己“墾荒牛”。
在彭士祿生前筆記里,有這樣一段話:我是屬牛的,許多朋友稱我為老黃牛,送我的禮品中,就有些牛,其中有一條墾荒牛。他們說,這是對我的寫照。我確實也最喜歡這條墾荒牛。我覺得,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就是要為人民做奉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
他敢為人先,是名副其實的“墾荒牛”。從擔任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到指揮大亞灣核電站籌建,再到自行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他的每一步都是別人未曾走過的。這兩件事都掀起“核巨浪”,改變了中國核動力的發展格局。
2021年5月,彭士祿被追授為“時代楷模”。2022年3月,彭士祿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感動中國》頒獎詞中這樣寫到: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于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在彭士祿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的微博下,數千名網友留言:
一個純粹的、可敬的、甘于為祖國奉獻一切的國之脊梁
他們把一生交給了祖國
“耄老之年未伏櫪,猶向深海寄深情”
我們的教科書里應該多幾位這樣的國之棟梁,致敬彭老
看到彭士祿爺爺寫的“感謝人民的養育” 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這樣的留言還有許多許多,滿屏的緬懷、致敬、淚目……
從0到1的突破 千萬次的計算
只為絕對安全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的研發工作。而彭士祿與核結緣,來自于他的一句“我愿意”。
1951年,26歲的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選派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彭士祿在蘇聯學習期間,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潛入太平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后又回到美國東海岸,在它下水后的三年多時間里,總航程達到6萬多海里,消耗的核燃料僅有幾千克。這樣重大的戰略武器讓世界各國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懾,也迅速引起了我國領導人的高度關注。
正在蘇聯訪問的陳賡大將把彭士祿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彭士祿脫口而出:“我當然愿意,只要祖國需要。”
就是這句“我愿意”,彭士祿轉行從事核事業,選擇了“深潛”人生,開始了在核技術“無人區”的艱難探索。
當時對于潛艇采用什么堆型形成的兩大派爭論非常尖銳。彭士祿綜合團隊意見,對國外資料和國內重水堆實地考察,經過認真計算、比較,很快地提出一套在陸地上建造模式堆的設想。然而這種設想被一些人從根本上全盤否定,他們力主把反應堆建在艇上,一步到位。彭士祿立即進行反駁:“中國亙古至今沒建過核潛艇,核潛艇是何物?只有在國外發表的照片和公開出售的玩具上見到。如果沒有一個模式堆做實驗摸索,進行科學論證,心里沒底,是紙上談兵。陸上模式堆不是仿真機,不是計算機模擬,而是真槍實彈,是完完全全的原子反應堆!”
事實證明,為核動力潛艇一次建成試驗成功,建立陸上模式堆的思路是正確的。陸上模式堆并非試驗完成就報廢,而是成為了一座核動力裝置實驗室,用來培養核動力人員和艇員,我國大陸發出的第一度核電正是來自核潛艇的陸上模式堆。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研發過程中,類似這樣的爭論數不勝數,最終決策都靠彭士祿“拍板”,彭士祿面對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也不能馬虎。對于任何問題都要通過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進行試驗等來搞清楚。這是他敢于拍板的底氣!
潛艇核動力裝置研究初期,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在只有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的條件下,彭士祿等科技人員日以繼夜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自己的計算公式,但仍沒有把握保證反應堆的絕對安全。彭士祿又帶領大家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把反應堆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的研發工作。
就在我國首艘核潛艇“長征一號”緩緩駛向碧波深處的當天,彭士祿和戰友們挺立碼頭,眺望大海盡情歡呼。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兌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深海中的核潛艇,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在驚濤駭浪中,彭士祿書寫下對國家和事業的忠誠。
從0到1的突破 千萬次的計算
只為牢牢掌握核心技術
核潛艇成功了,跟核動力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彭士祿又有了新的使命。這一次國家交給他的,又是一次極為艱難的開拓墾荒。
1991年彭士祿時任秦山核電二期董事長。
當時,彭士祿在給中央的一封信上提出:我們有技術,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建設核電站。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采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核電站,注定艱難。
有人斷言,秦山二期不可能按期建成發電!事實上每推遲一天發電,僅每天財務費用支付就高達上百萬元。工程造價的提高,既影響到核電的競爭能力,又會影響到國產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與否,對每一個核電決策者和建設者都是一種考驗。
彭士祿頂住了壓力。
建設核電站有許多主參數需要計算。主參數中分一級、二級、三級等若干級。秦山二期一級主參數有100多個,彭士祿利用搞核潛艇的數據積累,胸中丘壑孕育,澄懷觀道,利用晚上的時間,一個星期全部計算出來。有人說他是董事長干了總工程師的活。彭士祿還列出了設計、設備訂貨制造、土建、安裝、調試等一級進度計劃表。99個項目全部用文字編寫,每個項目都列了詳細的計劃表,并交給有關技術部門,請看有沒有問題。專家們復查后,認為全部的接口都接上了,沒有任何紕漏。后來,美國西屋公司的專家看了這個計劃表也認為制定得很科學。
從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幾十年的時間里,彭士祿帶隊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核電領域的拓荒之戰。回顧這些核電發展歷程中的重大項目,有人問彭士祿,難嗎?他總會回答,“靠大家,就不難”。
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建造成功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么由彭士祿擔任首任董事長的秦山核電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而如今,秦山核電二期即將迎來建成20周年。
彭士祿說,搞任何一項核電工程,我們既要懂設計,懂經濟,懂辯證法,還要關心建設人員的生活疾苦,要有安邦治國的理想和哀憫的情懷。
這樣的科學家,是人民的科學家。
圖片
2020年11月,在彭士祿離開這個世界前的最后的一個生日,心里念念不忘的,依舊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只要祖國需要,我愿意貢獻一切!
“我們活在你的事業里,你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有人在緬懷這位可親可敬又可愛的老人時這么寫道。
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評委會全票通過,授予彭士祿科學與技術成就大獎。彭士祿說:“此項榮譽和成績不僅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事業人。我已決定將此獎項的獎金全部捐獻給組織,用于獎勵那些為核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高精尖人才,為核事業人才隊伍建設盡一份我的力量。”
彭士祿說自己是滄海一滴,作為他的傳承者、講述者,我們從這“一滴”中,得見偉大,得見永恒。
成就偉大事業需要有偉大精神。向彭老致敬,更要以彭老為榜樣,發揚他勇攀高峰、甘做“墾荒牛”、“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精神,為科技自立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