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國先進研究堆工程通過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二司組織開展的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對中國先進研究堆工程的技術創新性、應用效果及綜合效益等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該工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了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將先進性和安全性高度結合,建成了一座多領域、多學科、多用途、綜合性大型科研設施平臺,項目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世界領先。與此同時,相關成果已在核能開發、中子基礎科學研究等領域開展了廣泛應用,取得了巨大綜合效益,為我國核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試驗手段,為進一步拓展國際核科技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平臺。
孫昌璞、周永茂、葉奇蓁、邱志明院士,以及來自國家原子能機構、清華大學、國防科工局安審中心、中核集團等單位的專家組成了專家組。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二司副司長王豫慶,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副主任呂希強,原子能院總工程師李鵬輝,中核集團首席專家劉森林,中核集團首席專家、原子能院科技委主任柯國土參加鑒定會。
鑒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研制技術總結匯報,并對中國先進研究堆進行了現場考察。經過質詢和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國防科技成果鑒定。
中國先進研究堆外景
中國先進研究堆是目前國內唯一采用反中子阱型堆芯的研究堆,是我國自主打造的“國之重器”,于2010年5月實現首次臨界,2012年3月實現滿功率運行72小時并開始科研應用,2018年1月獲竣工驗收批復。該堆額定功率60MW,最大未擾熱中子注量率高于1×1015n/(cm2·s),共擁有25根垂直孔道、9根水平孔道,能夠充分滿足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燃料元件及材料輻照試驗、中子散射實驗、中子活化分析、核數據測量、中子照相、單晶材料輻照摻雜、核儀器儀表考驗等工作。
自建成以來,中國先進研究堆陸續支撐了核材料研發、國際熱核聚變堆材料研發、醫用同位素研發、國產航發單晶葉片無損檢測和全尺寸國產高鐵車輪無損檢測、月壤元素成分解析、鎂合金織構、新冠病毒蛋白質分子溶液結構研究、鈉離子電池研究等重要項目,已與國內5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2023年,中國先進研究堆預計全年運行100天以上,現已全面對外開放,面向全國征集輻照實驗需求。
原子能院科技管理部、科技信息部、堆工所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及項目組人員參加了鑒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