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基礎研究室與中國核數據中心合作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法,在研究熱中子誘發錒系核裂變產物產額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理論方法提供了一種研究裂變反應動力學過程的新途徑,可為深入理解裂變反應機制、實現裂變后可觀測量的定量或半定量的理論計算,以及裂變產額數據評價提供理論支持。研究結果被國際核心期刊Physics Letters B(《物理快報B》)接收并發表。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核物理基礎研究室趙凱研究員,中國核數據中心劉麗樂副研究員以及核物理基礎研究室李祝霞研究員和吳錫真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原子核裂變現象自上個世紀被發現以來,其復雜的反應機制一直為核物理學家們所關注。對裂變后現象尤其是裂變產物產額的描述,催生了不同理論方法的構建和發展,但是裂變過程中所包含的殼效應、對關聯等核結構效應以及同位旋、耗散漲落等動力學效應卻使不同理論模型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對此,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微觀輸運理論結合微觀位能曲面的新型理論方法,可以針對不同核結構效應和復雜的動力學效應開展研究。
研究團隊通過對熱中子誘發鈾及其附近錒系核裂變的微觀輸運過程的模擬,再現了多個裂變反應體系的裂變碎片電荷分布、質量分布及同位素分布,其中同位素分布峰位的計算結果與國際權威評價庫的評價數據實現了較好吻合。與此同時,該理論方法可以研究裂變產物同位素的動力學生成機制,例如鈾-236裂變在微觀位能曲面上產生Xe(氙)元素不同同位素的動力學過程。
鈾-236裂變產生氙元素三種不同同位素產物的動力學過程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子能院長期基礎研究專項、領創科研項目的支持。未來,研究團隊將通過該新型理論方法,開展包括裂變在內的各種低能核反應研究,為深入探究核結構效應與動力學效應對核反應過程的影響提供新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