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作為安全、高效、穩定、可大規模應用的清潔能源,對于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當數字化席卷各行各業時,“核電+數字化”將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乘著數字化的東風,核電發展將迎來哪些機遇?就上述熱點問題,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核工程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鵬飛,他認為,推動核工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實現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核電的數字化也將帶動全產業鏈的整體升級。
中能傳媒:您今年的提案關注點有哪些?
徐鵬飛:我今年的提案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議建設國家輻射防護研發基地?!半p碳”目標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選擇。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輻射防護技術則貫穿核工業發展的始終,是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能力。因此我建議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國家級輻射防護研發基地,系統提升我國輻射防護與安全能力。
另一方面是建議建立核領域數據中心,統籌核工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建設數字核工業,是提升我國核能產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通過構建核工業行業數據中心,能夠促進數據要素高效流通釋放數據價值,降低整個產業鏈協同成本,形成核工業產業鏈數據資產,賦能提升研發設計、采購、建安、調試、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各環節高效協同,實現高質量、短周期交付,實現智能制造、模塊化施工、數字化調試以及智能化運維。
中能傳媒:如今數字化、人工智能成為各行業關注的焦點。聚焦核電領域,您認為數字化可以給核電領域帶來哪些利好?“核電+數字化”將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徐鵬飛: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核電領域來說,推動核工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實現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核電+數字化”能夠讓我們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圍繞數據、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的互動創新,持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數字化大潮將推動我們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持續推進核工業數字化建設,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將帶動核電全產業鏈整體升級。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核電+數字化”時代,我們必須把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問題。要加大數字化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補齊核工業數字化的短板和弱項,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制造技術、材料技術等的滲透與融合,加快形成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盡快實現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為核工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中能傳媒:近年來我國核電產業飛速發展,新機組接連投產開工,您認為目前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發展情況如何?
徐鵬飛:核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選項”,將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發揮中堅作用。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自誕生以來,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每年都有被核準的機組。2023年12月29日,金七門核電項目1、2號機組與太平嶺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共四臺“華龍一號”機組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核準。今年2月18日,龍年首個工作日,金七門項目在浙江寧波動土,成為中核集團第七個穩步推進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通過40年不間斷的核電建設,中核集團形成了完整的核電建設產業鏈,包括土建、安裝全部專業的技術能力,土石方、預應力、混凝土等各種專業化施工能力以及現場生活設施的服務能力。
尤其是2007年以來,中核集團持續推進核工程總承包專業化,打造了專業化公司——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自中核集團實施核電工程總承包專業化戰略以來,中核工程實現從設計單位向EPC總承包單位轉型,立足總承包優勢,充分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以自身為核心帶動關聯企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實施國產化替代,提高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此外中核工程正在實施核工程領域縱向一體化戰略,將業務覆蓋到核電、核化工、核設施以及核燃料處置等全周期環節,并逐步由工程總包向后端在役核能工程技術服務業務延伸,將中長期技術服務規劃和總體解決方案以及貼身兜底式的業務模式定為未來主打。
中核工程自2007年成立以來,承擔36臺核電機組的總承包任務,已高質量建成14臺機組,其中10臺機組曾獲WANO運行指數滿分;福清核電3、4號機組工程成為核行業內首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的工程項目,填補了核行業工程項目國優金獎的空白;萬眾矚目的“華龍一號”首堆創造了世界三代核電機組首堆建設最佳業績,且獲得2022-2023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核工程2019年首次參與了ITER組織的TAC1項目,這是中國核能企業首次以工程總承包形式參與國際大型科技設施建設;在2024年2月,中核工程再次牽頭中標ITER組織的托卡馬克核心安裝標段真空室模塊組裝合同,為促進我國核聚變領域產業鏈發展再創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