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所屬9家地勘單位是鈾礦地質勘查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是歷經數次改革保留下來從事國家放射性礦產戰略性勘查任務的主體。為貫徹落實國資委關于專業化整合決策部署,在中核集團黨組統一部署下,中核鈾業有限責任公司推進“四優兩高”系統性改革,將12家事業單位、27家企業整合為中核地質勘查集團有限公司,打造成為我國鈾礦勘查專業化平臺。自2023年3月掛牌成立以來,新增鈾礦資源量達計劃的2.5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職工人均收入增幅超14%,1人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MKJ考核位居鈾業板塊前列,改革元年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鈾礦報國 心之所向
研判形勢主動求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隨著全球核能關鍵資源鈾的需求猛增,產業鏈、供應鏈迎來重塑,國際鈾礦價格直線上漲。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如何確保“糧倉有‘鈾’”,讓大家“心中不慌”,一直是中核集團、中核鈾業重點關注的問題。
當前,核能對鈾礦資源保障的迫切需求與快速增儲上產、摸清家底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劇。國內鈾礦勘查在耕種“自留地”的同時,后備基地不足、國外開拓起步晚、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日漸突出,加之鈾礦勘查工作量倍增,分散的鈾礦勘查格局難以支撐高質量發展,專業化、區域化整合勢在必行。
大刀闊斧 積極推進
以人為本敢于作為
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重構頂層設計。強化專業+協同,解決原有單位數量多、產業小、競爭合力不足等問題。集團設立職能部門以及法人和非法人經營實體,優化12家事業單位和27家企業資源配置,組建5大區域中心和3家專業化公司,打造主業清晰、專業突出、優勢明顯的“區域中心+專業化公司”模式。
組建區域中心,作為鈾礦勘查技術中心,負責全國各地區的鈾礦勘查任務。統籌鈾礦增儲上產和摸清家底,深入實施“五統籌五提升”鈾礦勘查大會戰,探索“一張圖”作戰、“專家團隊+項目總師”鈾礦找礦和“新產業+新技術”孵化開發等新機制、新模式;管理鈾礦勘查、鉆探施工、地方聯系等工作。
組建專業化公司,統籌優質資源服務國內外市場。組建中核大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以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產業為主的一流科技型企業;依托環境評價、分析測試、環保工程等人才及資質優勢,組建以涉核涉輻射全產業鏈服務為特色的地勘環保公司;基于已有油氣、干熱巖、地質鉆探等多元市場優勢,組建地勘鉆探公司。
整合后的區域中心,打破了原有“藩籬”,凝心聚力“擴戰果”。內蒙古中心完成鈾礦資源量年度目標的285%,南方中心完成219%,西部中心完成156%;鉆探工作量超萬米的鉆機由2022年度的9臺增加至21臺,其中單鉆機年度工作量超1.4萬米,刷新鈾礦勘查鉆進新紀錄。
通過優化組織機構,增強管理效能。研究解決改革難點、堵點。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堅持學思踐悟,聚焦改革發展中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調研基層30余次,征集意見60余項,解決調研問題27個;在2個月內完成黨組織設置、定崗定編、人員配備等工作。
實施大部制和扁平化管理。集團本部建立“8個職能部門+3個事業部+2個特設機構”的組織架構,各區域中心精簡職能機構,建立“5+2”的標準化管理體系。
推動數字化與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完成信息化辦公平臺建設;推進“北斗+數字勘查”融合,鈾礦勘查大數據管理平臺進入場景試驗階段;完成智能管理系統公測及使用,實現分析測試全流程可視化、電子化和全國范圍內電磁現場檢測統一管理。
通過優化人員結構,打造人才高地。推進干部能上能下。中層干部45歲以下超50%,所屬單位中層干部40歲以下占比超60%,35歲以下中層干部占比超20%;集團職能部門人員控制在50人以內,各區域中心控制在35人以內,30余人由職能部門重回專業技術崗位。
實現人員能進能出。2023年新增246人,市場化退出近200人;破除事業身份壁壘,60余人放棄事業身份,轉變為中核地勘集團、專業化公司企業身份。
促進收入能高能低。改革后人均收入增長超14%,考核為優秀單位者漲幅達34%;全員收入差距達17倍,同層級人員收入差距超5倍;1名職工收入超百萬元,12人收入超過所在單位班子副職收入。
深化人才強企戰略。1人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獎、1人入選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3人獲全國技術能手,招聘碩士及以上研究生78人,增幅超20%,35歲以下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達42%。
通過優化經營機制,提升發展活力??焖倮眄橁P系,提升經營效率和效益。厘清各區域中心和專業化公司主要職責,出臺授權管理辦法;組織專業化公司與各區域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理清改革前的各方權益,明確改革后產業經營、固定資產、補償機制等事項。
做實中核地勘集團。實行改革經營領導包片管理制,推行集團領導年度考核與包片單位業績掛鉤;與所屬單位平臺公司建立股權鏈接,推進資本運作;組建5個監審組,開展安全環保檢查,以派駐方式建立大監督體系;組織收回歷史欠款超3億元,挽回經濟損失1100余萬元;清理微利企業2家。
建立以成果為導向的市場考核體系和薪酬激勵機制。設立“核勘共盈”獎勵計劃,表彰在保障國家任務、促進經濟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探索超額利潤分享、成果轉化、中長期激勵等機制;鼓勵專業化公司開展收并購工作,積極爭取“大項目大成果”。
提升國際影響力及知名度。加強海外產業信息收集,實地調研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地勘市場,參加沙特礦業論壇,考察納米比亞、加納、尼日爾等鈾礦市場,加強與烏茲別克斯坦地浸孔鉆探合作。
善作善成 穩中突進
成立元年成績喜人
高舉鈾礦報國旗幟,年度勘查成果顯著。年度新增鈾礦資源量達計劃的2.5倍。北方砂巖地區多個盆地取得新突破,南方硬巖老礦區深部及外圍發現富大礦體,在10個新地區發現工業鈾礦孔;中標納米比亞、蒙古國等海外鈾礦勘查項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中核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獲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示范級QC小組1項、改進級3項。
產業聚合效果初顯,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在全球經濟形勢持續下行背景下逆勢上漲,獲中核鈾業業績突出貢獻獎。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28.3%,凈利潤增長19.6%,中標億元級市場項目4個,其中克旗項目14.5億元、林西項目7.8億元;全年承接市場鉆探66萬米,實現營業收入5.8億元;完成自有礦山的深部勘探、聯機試運行及探轉采工作,推進“一家一礦”;海外開拓持續向好,新簽訂柬埔寨污水處理、尼日利亞獨居石、老撾鉀鹽等項目。
企業文化創新融合,品牌影響持續擴大。打造開放、包容、健康、富有核地勘特色的企業文化。積極策劃“最美地勘人”“大美地勘”“核地最一線”等宣傳,打造核地勘人的“詩和遠方”,積極向外界講述地勘好故事、傳播地勘好聲音,充分展現新時代核地勘人的良好精神面貌,為高質量推進系統性改革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傾心打造“鈾礦報國”品牌。120余篇作品獲新華社、學習強國、中核集團、中核鈾業等媒體平臺刊發,積極配合中核鈾業做好“我國發現一批萬噸至十萬噸級鈾礦床”等宣傳,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1000余次。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中核地勘集團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以鈾礦勘查為核心,在新起點開新局,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強化整體協同,謀劃全局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以鈾為本科技型地勘公司,為助力中核鈾業“333”高質量發展,實現中核集團“三位一體”奮斗目標貢獻地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