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
三十年大修現場
有一群在役檢查的“機器人”團隊
它們身形百變、能力各異
有的“潛入”堆芯
有的“爬進”主回路管道內部
有的緊緊“趴”在蒸發器傳熱管上
......
無論現場環境多惡劣、空間多狹小
總能克服困難、大顯身手
與工程師們一起
順利完成各項檢測任務圖片
反應堆壓力容器檢查機器
反應堆壓力容器(RPV)是核電廠的“心臟”,檢查它的“健康狀況”是核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負責檢測的兩臺機器同樣是“重量級”——TIME機和TENIS-G。一個高達十幾米,一個長約2米,身形龐大的它們,卻干著最為精細和重要的工作。
▲TIME機
在三十年大修中,高達十幾米的TIME機用三條強壯的支腿將自身龐大的身軀架在直徑約4.5米的反應堆壓力容器的法蘭面上,通過中心立柱的收縮,配合多個掃查機械臂,完成了法蘭、筒體、管嘴和下封頭的UT(超聲)和CCTV(視頻)檢查項目。
▲TENIS-G
TENIS-G的工作是對RPV管嘴焊縫進行射線檢查。不同于TIME機的“站立”形式,TENIS-G采取“橫臥”姿態,在環吊工具的配合下,由在役檢測工程師通過長桿工具,精準送入RPV管嘴內部進行精確定位檢測。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它們,是工程師檢查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健康狀況”的好幫手。
蒸發器傳熱管渦流檢查機器
蒸發器傳熱管渦流檢查機器這個“小家伙”,個頭雖小,工作量卻不小。三臺蒸發器的13422根外徑約19毫米、壁厚僅約1毫米的傳熱管,全靠它一根一根地采集數據。
▲蒸發器渦流設備
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工程師只需先將它定位在蒸汽器的管板上,它就會像一只小壁虎,用4個爪子把自己牢牢的貼在管板上,然后精準的將自己的“長舌頭”(檢測探頭)伸進傳熱管內。探頭從傳熱管的頭部一直延伸探測到尾部進行數據采集。采集完一根數據之后,會再收縮回來,并自動挪位置,采集下一根的數據。
▲正在工作中的”小壁虎“
檢測一根傳熱管探頭需要行駛的平均長度約20米,這樣算下來完成全部檢查的總里程高達270公里,是一位“耐力型”選手。數據采集過程中途不需要額外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干活必備。
控制棒導向筒檢查設備
這個形似柱子一般的機器,它用來測量控制棒導向筒(CRGT)內部導向孔磨損情況。別看它外表平平無奇,內部卻十分精密。
▲CRGT檢查設備
它可以深入水下,在CRGT復雜的孔隙上進行精確定位,然后使用自身搭載的高耐輻照攝像頭獲取內部磨損數據。擁有了它,工程師們相當于同時獲得“千里眼”和“顯微鏡”,可以精準“拿捏”設備變化情況。
控制棒驅動機構檢查設備
這個看起來像帶有翅膀的機器,實際上并不會飛。雖然不會飛,但也能完成其上方數米高的控制棒驅動機構(CRDM)熱套磨損下沉量的檢查。
▲CRDM檢查設備
它的個頭雖小,卻搭載著雙目三維成像、多自由度智能機械裝置、遠程高清視頻監測、點云圖像集成處理等多種技術。檢查時,它會進行環繞式拍照,形成三維建模,讓工程師順利得到熱套下沉數據。
機器“各顯神通”
輸出照片、影像和信號等數據
但這些數據所代表的含義
還需要專業的核電在役檢查工程師
進行分析解碼
若沒有這群“技術大拿”
它們只能做沒有"靈魂"的
冰冷機械、電氣零件
在專業的工程師手下
機器得以發揮它的價值
各項檢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他們一起
確保這些重要設備“健康穩定”
為機組安全穩定運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