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畔,排牙山下,再傳喜訊——隨著發電機負荷開關合閘,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一次并網成功,標志著集團運營領域的“一號工程”——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圓滿收官。
▲D123大修完成,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圓滿收官
此次大修是集團大修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分為D223、D123上下半場,規模大、項目多、任務重。
在集團公司的統籌指導下,大亞灣公司黨委高度重視,每輪大修平均建立23個責任區、89個攻堅隊、125個黨員示范崗。
7000多名大修人奮戰近200天,共實施107項改造工作,其中重大改造項目14項,完成工單近3萬張,用“嚴慎細實”的作風、開拓創新的精神、攻堅克難的干勁,打贏了這場核電領域的焦點之戰,讓“而立之年”的大亞灣核電站“重煥青春”。
安全鑄就品質工程
“這是最難的大修,也是最純粹的大修”
“這是我從業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大修,也是最純粹的一次大修。”談及此次大修工作的感受,D123大修經理黃權泉用兩個“最”字進行總結。
▲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立剛到大亞灣基地D123大修現場檢查工作
黃權泉解釋,之所以說“最難”,主要是因為此次大修需要實施的重大改造項目數量多、難度高,“以剛剛結束的D123大修為例,成功實施了88項改造項目,其中13個是重大改造項目,包括DCS系統改造、低壓缸改造、核島直流盤改造等,每個項目都是一項艱巨任務;
而說是‘最純粹’,是因為‘大修人’把生產服從安全、進度服從質量放在第一位,只考慮如何把大修品質做好,全力以赴做成一個安全、高質量的大修。”
以安全質量為根本,打造精品改造工程——黃權泉的話道出了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的最重要準則。
此次大修,決定了大亞灣核電站未來若干年的安全穩定運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集團公司的指導下,大亞灣公司提前10年開始籌備重大改造項目,成立前期準備指揮部及三十年改造指揮部,并為30年大修“量身打造”一套安全質量、風險管控方案,構建安全質量管理牢固的“防火墻”。
整個大修始終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的底線思維,從“人、機、料、法、環”5個維度動態識別和持續提升改造項目準備成熟度。
充分的準備、完善的制度、科學的規劃,是高質量大修的重要保障。
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項目繁多、任務艱巨,需要全體參與方眾志成城,方能取得成功。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項目有大亞灣公司、運營公司共27個專業部參修,工程公司、 研究院、 蘇州院、數科公司4家平臺公司,9家合作伙伴單位深度參與,工作接口多。
為提升各部門間的溝通協作效率,三十年改造指揮部舉旗定向,構建了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項目管理機制,將7000多名大修人擰成一股繩,“一盤棋”推進大修工作。
大亞灣30年大修包含若干個重大的設備升級改造項目。如何保證各個項目資源分配合理,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成為大修中的難點和重點。
黃艷英在大亞灣三十年大修規劃中擔任起了規劃“設計師”的崗位,她在大修前期準備期間組織30多次討論會,用“繡花功夫”把影響規劃安排的“繩結”逐個梳理,及時識別、推動解決影響大修規劃的關鍵問題,有效提高了大修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準確性。
▲以高俊杰、黃權泉、黃艷英為代表的大修人為大亞灣30年大修付出了萬般努力
重大改造交叉耦合風險高是此次30年大修的另一大難點。為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亞灣公司組織成立專家團隊,創新性開發《施工交叉耦合風險評估模型》,累計識別施工交叉耦合風險178項,有效降低大修施工安全質量風險及計劃管控壓力。
對于反應堆廠房20米平臺、汽機廠房16米平臺等重要區域及電纜敷設、機柜運輸等高交叉風險項目,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現場模擬、沙盤推演及3D模擬等多層次的組合推演及驗證方案。
“通過執行的交叉耦合風險控制的實踐和經驗反饋,為后續大亞灣乃至集團群廠重大改造項目的施工風險管理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施工交叉耦合風險控制方法論。”大亞灣30年大修前期準備指揮部大修經理高俊杰說。
國產化率全面提升
“成功闖關DCS改造技術‘無人區’”
此次30年大修,既是對大亞灣核電站的一次全方位“體檢”和“保養”,也是設備和技術層面的一次自主重啟和迭代。
作為核電站的“神經中樞”,DCS系統改造是大亞灣核電站三十年大修的重中之重。“大亞灣核電站常規島和核島采用的是早期非數字化系統進行控制。目前,核電站的全數字化改造在國內并無先例,國際上的案例也屈指可數。”
作為大亞灣DCS系統改造負責人,彭超得出的結論是:進行自主化、國產化改造是唯一的出路。
但國產化自主改造之路并非坦途,一路上要克服無數困難,付出萬般艱辛,方能突出重圍。
▲大亞灣DCS系統改造團隊進行“電纜森林”攻堅
2022年,DCS改造進入設備制造及測試階段,一年半的時間里,團隊成員幾乎犧牲了所有節假日,成功解決了超5000多個技術問題,讓系統缺陷率從最初的81.9%降低至0.3%。
2023年9月,DCS改造進入施工階段,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交出了“18天DCS一次上電成功”“270項調試實驗一次成功”等一份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單”。
▲大亞灣30年大修期間,集團公司安全總監,大亞灣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蔣興華(右)為彭超(左)發放“給力卡”
“自己研發的DCS平臺就是好用”“過去要拆接線、連接信號源的復雜操作,現在點點鼠標就可以完成,非常方便”……如今,大亞灣核電站兩臺機組的DCS改造均已完成。
作為全球M310機組首次數字化改造,此次大修應用數科公司研發,中國廣核集團自主知識產權的非安全級DCS平臺SH_N,全部采用國產設備。“大亞灣核電人成功闖關了‘無人區’,打造出了DCS國產化改造的‘中廣核樣本’!”彭超自豪地說。
▲大亞灣30年大修中,研究院牽頭研制的反應堆首臺國產螺栓拉伸機落地應用
堅守“關鍵核心工藝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初心,懷著“低頭靠勇氣、抬頭靠實力”的信念,大亞灣30年大修團隊埋頭苦干、砥礪奮進,實現了一個個“首次”的技術突破。
運營公司自主翻新主泵水力部件并首次成功應用,保證了集團重要戰略備件資源可靠性。
大亞灣公司牽頭,運營公司、工程公司、研究院、蘇州院共同推進的汽輪機低壓缸改造為國內百萬千萬核電機組首次,創新性實施了轉子、內缸、持環等部件制造完成后匯總到工廠進行預裝。
國內首次對汽動給水泵轉子輪槽實施系統性無損檢測,建立起水泵轉子輪槽裂紋檢測技術的技術體系,更好地守護關鍵設備質量安全……
▲研究院設計的PMC系統整體升級改造實現了技術國產化,提升了核燃料裝卸操作的自動化程度和控制精度
從建設之初鋼筋水泥都要進口,到如今30年大修中國產化設備、技術的不斷上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解決“卡脖子”問題——大亞灣核電站像一個縮影,映照出我國在核電領域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
科技賦能創新驅動
“大修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
今年5月1日,在大亞灣核電站反應堆廠房內,一臺身形小巧的蒸發器傳熱管渦流檢查機器人正在進行數據采集。
這臺機器人長約80厘米,外型如同“壁虎”一般,可在機器內靈活“爬行”。
▲在反應堆廠房內,依托新型蒸發器傳熱管渦流檢查機器人,提升了數據采集效率
“別看它個頭小,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負責D123大修蒸發器傳熱管渦流檢查項目的中廣核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于卯介紹,3臺蒸發器內共有超過1.3萬根外徑約19mm,壁厚僅約1mm的傳熱管,“全靠它一根一根采集數據。”
在大亞灣30年大修中,一群特種機器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有的潛入堆芯,有的爬進主回路管道內部,有的附著在蒸發器傳熱管上。無論現場環境多惡劣,空間多狹小,輻射劑量多高,它們都能順利完成各項檢測任務,大大提升了檢修效率。
▲設備管理工程師正在對APP國產化新轉子進行檢查
堅持技術賦能、創新引領,是大修高質量完成的最強驅動力。
“對電廠來說,創新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需要腳踏實地的成果轉化。”
D123大修副經理張雨說,大亞灣30年大修共實施技術創新項目超50項,包括一系列新方法、新工藝、新工具、新技術和重要備件集團首臺套應用,解決了一批痛點、難點、卡點問題,讓大修成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地。
積極探索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核電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此次大修改造中,一批物聯網技術監測現場環境、AI技術、智能安全帽等數字化成果得到廣泛應用。
低壓缸改造中,運用數字化三維技術進行模擬迭代布置,實現場地布置的最優化。
主廠變改造中,大亞灣公司、運營公司、工程公司設計院聯合研發并首次開展基于數字孿生的智能化核電主變壓器研究與應用,實現對主變壓器運行狀態監測、健康管理、狀態預警和智能診斷。
DCS改造中,大亞灣公司、工程公司設計院、蘇州院聯合研究創新了通道線路端接文件的數據化審查方法,實現了十萬余次電纜端接零失誤……
▲D123并網后功率提升各項工作及總體試驗正有序開展
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的順利完成,讓機組核安全水平、數字化、可靠性得到全面提升。
眼下,D123并網后功率提升各項工作及總體試驗正有序開展,大亞灣人將繼續踐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鼓足“六勁”,安全為基、創新引領、務實篤行、追求卓越,全力以赴保障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奮力譜寫大亞灣下一個三十年的輝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