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生態環境部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華東監督站)記載著滿滿榮譽的展柜上,又添了一塊嶄新的獎章——華東監督站核技術利用監督處榮獲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回顧像螺絲釘一樣“釘”在監督一線的十幾年,核技術利用監督處處長廖云華用“作風硬、肯鉆研、永不生銹敢擔當、平凡而又不平凡”來形容他的團隊。在“紅色螺絲釘精神”指引下,團隊涌現出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等一批先進榜樣。
這些年間,“眼見著一座座反應堆廠房拔地而起,核技術應用一步步走進老百姓日常生活。雖然我們平時做的都是幕后的事,但能為保障核事業安全高質量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默默出一份力,值了。”廖云華向記者說道。
這份值得,源于一批批守護核與輻射安全的忠誠衛士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作為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派出的6個地區監督站之一,華東監督站負責六省一市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督工作。在華東轄區范圍內,聚集了全國近一半的核電機組及超過1/3的核技術利用單位。
晨光熹微與夜幕低垂間,華東監督站的核安全監督員會迎來一天中最具儀式感的整裝時刻。戴上印有NNSA(國家核安全局)和ERO(華東監督站)的白色安全帽,穿上黑色反光背心,他們又將開啟一段為國家核安全保駕護航的新征程。
“釘”在一線:“不是在監督,就是在監督的路上”
白天,上海市的醫院里人來人往,質子重離子治療裝置正用來精準爆破腫瘤醫治患者。當這臺裝置終于“歇”下來時,卻是廖云華和他的同事忙起來的時候——一場長達數小時的夜查即將開始。
檢查加速器機房和治療室輻射屏蔽設施設備、輻射監測設備、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等安全與防護設施,逐項測試輻射安全聯鎖功能……在醫院開展的監督檢查工作中,監督員們為保障核技術利用項目的輻射安全,從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
“我們得盡量減小檢查活動對機器正常運行的影響。白天醫生在治病救人,留給監督員檢查的時間更多是晚間或周末。”廖云華向記者解釋道。
核技術利用監督處的監督員們曾見證過很多個這樣的深夜。赴現場收集一手資料,檢查放射性核藥生產、配送和使用的全過程安全,進行野外探傷的現場管控……
“不是在監督,就是在監督的路上。全年中有一半以上工作日在外出差,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長達一兩個月都見不著面是常態。”華東監督站辦公室主任劉明明告訴記者。
奔赴監督地點的路,往往不那么好走。華東地區鈾礦冶設施多數分布在偏遠山溝,草高林密,逢雨天遍布泥濘。為了實地踏勘鈾礦冶點位的輻射環境實際情況,監督員們常常在酷暑濕熱天里,走遍礦點的每一處設施。晚間,即使一天在外的奔波早已令人精疲力竭,廖云華和他的同事們仍會靜下心來,回顧一天巡查下來發現的細節,將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撰寫成一份份材料。
“人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精神。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絕無一失,這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事,是天大的事。”“奉獻”和“責任”,這兩個在廖云華采訪中屢屢提及的字眼,具象在華東監督站監督員們的一言一行中。
修煉內功:“卷而不自知”
上海作為國家級科創中心,引領全國涉核相關科研產業發展,現擁有5座大科學射線實驗裝置、1家國家級區域計量測試中心、5家大型放射治療設備研發及運行基地、3家大型放射性藥物生產機構、8座伽馬射線輻照裝置等。
這些裝置和設施關乎上海市重大戰略科技研發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同時也是上海作為國家級科創中心的重要支撐,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但面對國際領先的新裝置、新系統、新技術,到底如何監管?對于監督員來說,大多數時候并無前人經驗可循。
面對國際領先的技術,“卷而不自知”成為監督員的一種常態。“如果不知道風險點在哪里,就沒法監管。只有先了解特性參數、生產工藝、工作方式之后,才能更好深入分析研判其調試和運行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從而制定監管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廖云華解釋道。
這種“卷”體現在能力提升和監管探索的道路上,也體現在監督員不斷強化業務的學習勁頭上。“監督員們向書本學,向專家學,向一線技術人員學,向同事學。”劉明明說道,“我們建立了首席監督員、青年干部導師制、業務大講堂等制度,不斷促進監督員之間的交流和互通,將優秀的監督經驗傳承下來。同時,加強同從業人員的交流,解決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
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領域,華東監督站探索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先后制定并發布了《核設施監管指針》《核技術利用監管指針》《鈾礦冶監管指針》等契合華東地區監管實踐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提升監管體系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提升效能:探索推進大監督體系和智能化監管
在核電站,如何憑借監督員幾個人的力量,實現對動輒上千人營運單位的有效監督?
答案指向核電站內部。“核安全不能僅僅依靠外部監督的力量,更需要營運單位首先落實主體責任。監督站跟營運單位并不是背靠背的關系,我們其實是戰略協作關系。”核設施監督二處處長楊義平向記者解釋道。
為了形成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合力,近年來,華東監督站與轄區內核電廠營運單位深入開展核安全戰略合作,積極探索“以內部監督為主體、內部外部監督相互促進的監督模式”,推動營運單位建立核電廠內部大監督體系。
“監督站通過外部力量推動營運單位內部核安全管理體系、質保體系有效運轉,從而使營運單位更好地履行核安全主體責任。當內部監督信息由彼此分散獨立的信息孤島,變成一套發現、反饋、分析、評估、改進問題的完整體系后,外部監管體系就能和內部監督體系協同發揮作用,形成核安全監督的雙循環閉環邏輯。”廖云華向記者表示。
更高效的監督也體現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華東監督站在核技術利用單位試點開展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動設計并試用了覆蓋輻照裝置相關法規、標準、檢查程序要求,具備日常安全聯鎖檢查信號抓取、規定動作超期預警提醒、環境在線狀態實時顯示、監測報告文件查詢等功能的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統。
“當系統數據都‘跑’起來的時候,人就能少跑幾步。”廖云華告訴記者,“我們做的既是監督工作,也是服務工作。當我們服務好企業,讓核設施安全、平穩地運行,充分發揮清潔低碳效益時,其實也就是在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作出一份來自核安全監管隊伍的貢獻。”
華東監督站監督員們將始終遵循“獨立、公開、法治、理性、有效”的監管原則,持續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踐行“團結、自律、規范、職業”的單位核心價值觀,為守好華東地區核與輻射安全防線,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助力華東地區社會經濟安全高質量發展貢獻源源不竭的“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