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一場特大地震襲擊了日本東北沿海,喪失冷卻的堆芯產生了大量可燃、易爆的氫氣,造成福島幾個機組接連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至環境中,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
▲項目團隊
氫氣緩解,迅速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新建核電機組必須能夠“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誰來做?怎么做?面對這棘手的國際難題,來自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上海核工院 )的一群致力于氫氣安全研究的技術人員,勇敢擔起了時代的重擔。他們當中,既有研究核電廠反應堆安全、嚴重事故現象機理的,也有從事核電廠系統設計和結構設計工作的;既有來自彩云之南的資深工程師,也有江南水鄉初出象牙塔的莘莘學子……盡管研究方向千差萬別,盡管來自五湖四海,但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搭好的臺子,有嚴錦泉、史國寶兩位總師架好的梯子,有上海核工院數十年發展鋪好的路子,他們匯聚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解決非能動核電廠氫氣安全的工程技術難題”,從分析體系、軟件研發,到設備研制的全過程,氫氣安全研發團隊奮勇向前。
▲項目團隊技術交流
有了金剛鉆,為解決工程問題奠定基礎
三維分析軟件,就是氫氣緩解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利器。由于三代核電站增加了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PCS),即利用先進的非能動技術,在水的重力以及空氣的自然循環作用下實現安全殼冷卻,而常規的商用氫氣分析軟件GASFLOW當時還不具備較好模擬PCS的能力。軟件開發,成為了闖過第一關的必由之路。
盡管這是一片少有人涉及的荒境,但這群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創的勇氣。他們從一篇篇文獻追根溯源,找到最準確的關系式與適用范圍;將一行行公式計算推導,驗證機理模型的可靠性;把一段段代碼敲進電腦,編譯運行、報錯、修改、再編譯,反復循環……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團隊成員時不時會碰到無法解決的難題,于是氫氣安全研發團隊定期組織組內討論交流、集思廣益;踴躍參加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既認真聆聽同行們最前沿的技術分享,也積極分享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聽取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開拓科研思路;不定期舉辦專家咨詢會,邀請國內外高校老師、制造廠商、行業專家等,虛心請教,明確下一步的改進方向。他們是不囿于方寸之地的夏風,勇猛地推開窗戶闖入軟件研發的天地,用數百次的暴風雨,構建出艷陽天。
此外,研發團隊陸續開發了多層次的氫氣安全分析工具,包括氫氣爆炸分析程序和氫氣擴散火焰分析程序,真正掌握了金剛鉆,為工程問題的有效解決奠定基礎。
有了分析體系和優化措施,成功解決工程問題
掌握了軟件計算的能力,下一步便是要將其運用在核電站氫氣風險分析中,開發出全方位的氫氣分析體系。
為了順利完成某項重要的節點,春節前夕,團隊成員幾乎放棄了休假,依舊在辦公室充實地忙碌著,按照計劃,需要盡快確定內置換料水箱的氫氣風險分析優化方案。團隊成員在研究中發現,即使點火器有效,內置換料水箱內仍可能存在氫氣爆炸風險,問題十分棘手。總師認真聽取了大家前期的工作匯報,站在更高的層面指出方向,提出了可以從“引流”和“惰化”兩方面消除氫氣風險的觀點。團隊成員茅塞頓開,紛紛對新的方案展開討論探究,最終,一份完整的內置換料水箱氫氣風險分析方案成稿。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CAP1400的安全性,團隊成員在總師的指導下提出了CAP1400點火器和復合器聯合控制方案。通過研發道路上艱苦和持續的探索,研發團隊最終建立了完善的分析體系并完成了措施優化,為工程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有效的方法,為提升非能動核電廠的安全性添磚加瓦。
▲項目研發技術路線
有了高性能氫控設備,助力氫氣安全措施工程應用
有了全面的氫氣分析體系研制出的優化措施,如何落實成為了阻擋在勝利曙光前的最后一片云霧。非能動核電廠缺少自主化的氫氣控制設備。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上海核工院氫氣安全研發團隊聯合中國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開展自主化高性能氫控設備的研制。氫氣安全研發團隊充分調研國外傳統的非能動氫氣復合器,消化吸收其設計參數和應用場景,從設計要求、催化劑性能、催化盒結構上開展優化和改進;在研制點火器時,研發團隊充分吸納了其他行業點火器和火工品的設計經驗,從電熱絲材料、點火頭設計、填充材料、密封設計、絕緣設計等多個方面開展創新,數十次制造和測試,開展各類苛刻工況試驗。
為了能夠全面跟進設備研制過程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團隊成員緊跟研制進度。天道酬勤,團隊成員們創新研制出了比國外設備單位消氫能力催化單元更少、消氫能力更強的新型非能動復合器和可靠性更高的點火器。
為了驗證氫控設備在嚴重事故下的可用性,研發團隊模擬了嚴重事故下氫氣爆燃環境,國內首次搭建了氫氣爆燃試驗臺架,開展危險系數極高的真實氫氣爆燃試驗,驗證氫控設備在氫氣爆燃環境下的可用性。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也有擺渡人,而上海核工院,便是嚴重事故氫氣安全的引路人。他們懷揣著“路雖遠,行則將至”的志向,堅定著“浮舟滄海,立馬昆侖”的決心,秉持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歷經10年的研發,全面掌握了氫氣安全研究的金剛鉆,健全了氫氣風險分析體系并實施緩解優化,研制了氫控設備……2023年,上海核工院“非能動核電廠氫氣緩解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每一次顛覆性的創新研發都是氫氣安全研發團隊的接力慢跑,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持續努力,也許中途沒有鮮花和掌聲,但追光的人,終會光芒萬丈!